
看到孩子康复效果好,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教师很欣慰。
眼看暑假已过半,我市残疾儿童这一个月过得怎么样?从7月30日起,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将先后对10名康复训练结业的残疾儿童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结业后融入社会的情况,并针对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给监护人提出建议,共同呵护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经过一年的训练,孩子现在不仅能够生活自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8月1日,回访队伍来到市区东一路的一间出租房内,孤独症患儿小晨(化名)的姨妈韦女士摸着孩子的头欣慰地说道。小晨今年7岁,曾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训练过一年的时间,结业已有半年多。一见到熟悉的老师,小晨便兴奋地背诵起在幼儿园学到的古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然吐字还不够清晰,声音却洪亮有力。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启智部部长樊欣艳告诉记者:“小晨刚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时很暴躁易怒,他额头上的伤疤就是生气时自己撞伤的。”后来经过干预治疗,小晨在语言、认知等方面有了极大改善,并顺利进入幼儿园学习,但在今年6月份幼儿园毕业后,已满7岁的小晨依旧面临着升入小学的困难。韦女士说:“普通小学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学习恢复,但我们跑了好几所学校,他们都表示不招收孤独症儿童,眼看着小晨康复效果不错,要是上不了学,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随后,回访队伍又来到听力残疾儿童小思(化名)的家中,同样看到了喜人的康复成果。只见小思带着助听器,在老师的一步步指引下,顺利完成了串珠、识图等游戏检验。“孩子康复过程如果有疑惑,都可以跟我们康复中心的老师共同探讨,虽然孩子已经结业,但我们仍然牵挂着。”回访队伍离开时,仔细地向家长叮嘱。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启智部副主任韦艳娟介绍,康复训练结业儿童回访是该中心每年寒暑假的例行工作。“其实像小晨这样结束康复训练后未能进入普通小学继续学习,导致康复训练断层,康复成果渐渐弱化,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很心痛。”韦艳娟表示,希望有关部门早日建立起容纳残疾儿童正常入学接受教育机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是全体康复教师和残疾儿童家长最为迫切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