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左)与养父母回来宾寻亲。
一家三口上街贴寻亲启事。
还记得2017年10月份到来宾寻亲的荷兰父女吗?小姑娘的期盼,养父的耐心陪伴与爱心抚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详见2017月10月10日《来宾日报·晚刊》)如今,上一个寻亲故事还未有结果,另一个寻亲故事又上演了。
8月8日,又一对荷兰养父母陪女儿回到来宾寻亲,一家三口背着背包走在街上,每看到一个宣传栏便会停下来,将准备好的寻亲启事贴上去。父母高个子、金发碧眼,女儿却有一张亚洲脸,不同的外貌特征以及寻亲启事吸引了不少市民好奇的目光。
全家总动员回来宾寻亲
在市爱心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里,通过寻亲翻译吴先生,养父Marthin向记者介绍:女儿Lin今年9岁半;2009年1月17日,Lin出生不久就被遗弃在兴宾区社会福利院门口,后被送入福利院,安排在一户寄养家庭里生活;2010年3月,因夫妻俩没有孩子,于是通过国际收养手续收养了Lin。
在他们张贴的寻亲启事上,Lin这样说道:“我是一个聪明、漂亮、活泼、可爱的女孩;我喜欢体操和绘画,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看电影;我在学校表现很棒;我最喜欢的食物是薯条和煎饼;我目前住在荷兰,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我想了解我的出生家庭和我的背景,使我的人生更加完整。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想方设法寻找我的亲生父母。我感谢他们给我生命,我不会因为被遗弃而记恨他们,也不会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我想跟我的亲人取得联系和保持亲属关系,想让他们知道我现在过得很好。”
Marthin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经常会问“我是谁?”“为什么我是中国人,现在却生活在荷兰?”等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帮孩子寻找亲生父母。2014年,他们曾试图联系收养中心,想带女儿回访兴宾区福利院,但未被批准;2015年,他带着女儿回到来宾,却只能在福利院门口看上一眼,在街上走上一圈便离开了,当时女儿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Marthin因工作原因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得知他要帮女儿寻找亲生父母,中国的朋友帮他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和寻亲图片。幸运的是,他们重新联系上了女儿曾经的寄养家庭,开始频繁互动,这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于是再次返回来宾,重启寻亲之旅。
“寻亲之旅”收获温暖和希望
今年7月30日,一家三口从荷兰辗转飞达北京,与在北京工作的寄养家庭大女儿见面,还去了长城和天安门;8月3日又到南宁,与在南宁工作的寄养家庭的另两个女儿见面;8月7日回到来宾;8月8日与寄养家庭的爱心父母见面、吃饭。
“当时一见面,爱心妈妈就搂住Lin,忍不住哭了。”Marthin微笑地比划着说,爱心父母送了很多东西给Lin,手链、玉佛吊坠等,还送了Lin和妈妈每人一套旗袍,让他们感觉到很有爱,很温暖。
与寄养家庭见面后,一家三口便开始在河西片区沿街贴寻亲启事,期间得到了很多市民的帮忙,还得到了城西派出所的帮助,给Lin抽了血,并将DNA信息入库,等待比对。
“跟第一次到来宾的感受不同,这次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温暖和希望。”Marthin告诉记者,为了帮女儿寻亲,一家三口特地学了中文,回去之后还会加强学习。虽然知道寻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的几率也很渺茫,但他们不会放弃。“如果找到了,我们和女儿都很高兴,如果没能找到,我们还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