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笑灵在检查蚕宝宝进食情况。
5月13日,在忻城县大塘镇木兰村,因为这里的一只蚕一头牛一棵药,记者深深记住了这个通过发展农业特种养殖而脱贫致富的小村落。
木兰村是大塘镇5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9个自然屯371户1358人。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村按照“3+1”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发展育肥牛、种桑养蚕、种植名贵中药材等农特产业,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2.75%下降到目前的1.06%,并于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白天养蚕不喊累 夜里枕着“白银”睡
“以前住的是泥瓦房,因为养蚕增加了收入,家里的生活才有所好转。”2013年,梁笑灵家因病致贫,这几年家里通过养蚕,每年收入超万元。2016年,梁笑灵顺利脱贫,建起新楼房,生活越过越红火。
走进梁笑灵的新楼房,循着阵阵“沙沙”声,记者在一间宽大的蚕室里看到,一条条浑身雪白的蚕宝宝尽情享用桑叶。很快,一张张绿叶只剩下叶柄。
这时,梁笑灵先是在蚕床上重新铺上桑叶,然后再将挤在一起的蚕宝宝均匀分开放置。
“它们吃饱了,后面做出来的蚕茧才会饱满。”梁笑灵告诉记者,因为夏季气温高,她必须每隔半小时就进蚕房检查蚕的进食情况。
和梁笑灵一样,在木兰村加则屯通过种桑养蚕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盘周旺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盘周旺的爱人不幸身患重病,昂贵的医疗费将家底掏了个空。同年,盘周旺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白天养蚕不喊累,夜里枕着白银睡。”盘周旺介绍,近几年,村民每年都可以免费报名参加村里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养蚕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员不定期邀请“土专家”到村里指导大家种桑养蚕,多的时候三两天来一次,不管天晴下雨都来,村民很感动。所以,大家都铆足了劲,奋力脱贫。
目前,村中多数群众都养蚕,而盘周旺家的7亩桑园已进入盛产期,一亩桑可以喂养0.7-0.8张蚕。2018年,盘周旺顺利脱贫,并添置了几样大家电,提高了生活质量。
“扶贫车间”育肥牛 个人集体都增收
2019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育肥牛产业,忻城县采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返乡经济能人在贫困村建设养牛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的方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木兰村因为气候适宜种植牧草,被选入其中。
“目前,我们正在寻找场地,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在木兰村的育肥牛“扶贫车间”,负责人张光胤告诉记者,车间主要是通过代养的模式,吸纳该村33户贫困户加入肉牛养殖。下一步,“扶贫车间”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另外,“扶贫车间”还会同步实施青饲料种植计划,按照3亩/户的标准免费为村里的部分困难群众发放玉米种,并保底回收玉米棒,群众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
今年以来,该车间已成功出栏肥牛50多头,帮助加入车间的33户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5000元,木兰村的村集体经济也有一笔收入。2020年,木兰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突破9万元。
昔日因贫获帮扶 如今致富报家乡
木兰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突破,为乡村经济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村里也出了致富能人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莫增松就是其中一员。
2015年,由于家里孩子上大学,负担比较重,生活比较困难,加上住房安全没有保障等,莫增松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多方了解及考察,莫增松了解到种植茶辣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于是,把原来在山腰上开垦出来种植玉米的8亩山地全部种上茶辣。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茶辣长势越来越好。“试种成功后,我在2016年收获10多公斤干茶辣,收入1000多元。”想起种植茶辣赚到的第一笔收入,莫增松记忆犹新。
2016年,掌握茶辣种植技术的莫增松,计划扩大种植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驻村干部和帮扶联系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引导他通过金融扶贫贷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同年8月,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莫增松通过申请得到政府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将茶辣种植规模扩大到70多亩。依靠种植茶辣,莫增松一家于2018年底顺利脱贫,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脱贫致富的莫增松不忘带领众乡邻。为方便和帮助有种植意愿的村民,莫增松学会自主培育茶辣树苗,并为购买树苗的村民上门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服务。
截至目前,莫增松除带动本村村民种植茶辣,还将茶辣种植项目及技术服务推广到欧洞、马泗、果遂等乡镇,共辐射带动70多户村民种植,种植面积600余亩。
来宾日报记者 卢鑫 韦朗城 莫永娟 唐毅 卢覃恩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