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德仁向记者讲述创作故事。
入党66年,创作近6000首诗歌,这是一位来宾老党员的红色情怀。在“七一”来临之际,家住兴宾区河西街道的94岁老党员黄德仁,分享自己几十年来创作的近6000首诗歌,以此歌颂党恩,向党的99岁生日献礼。
6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黄德仁家中,他高兴地将早已准备好的诗集从柜子里取出来。客厅里有一张堆满诗集和笔的桌子,这是他每天进行创作的“世外桃源”。多年坚持创作诗歌,黄德仁早已“出口成诗”,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融入生活,写进诗里。
报国从军戍边 开启诗意人生
黄德仁来自兴宾区寺山镇,从小没了父母,只读了3年小学便开始流浪生活。1949年,他参加桂中地下游击队,1950年春在当时的来宾县大队开展剿匪工作,1952年入团,1954年入党。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广西征兵,任务是前往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南澳岛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凭着一颗爱党爱国心,28岁的黄德仁带头报名,并通过演讲发动其他同事一同加入保卫边疆的事业。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启了写诗的人生。
前往南澳岛需坐轮船,凌晨4点出发,晚上7点才到。很多人因水土不服而昏昏欲睡,早已习惯颠簸的黄德仁却登上船头,欣赏海天相连的景色。想象着南澳岛的美景,站在军旗下的他感到无比自豪,当即写下《进军南澳》一诗:
“进海朝阳似天阔,军旗迎风引碧波。
南疆防线金汤固,澳岛人民唱凯歌。”
“《进军南澳》这首诗属于我的早年回顾,寄托着我对过去保家卫国的怀念。”黄德仁说,每当念起这首诗,他的思绪总能飘回当年,仿佛自己还是从前那个为了国家可以奉献一切的少年。
重拾年少爱好 梦想当个书翁
平时,黄德仁解闷减压的方法是写诗。退休后,他重拾笔墨,一边学习一边创作,把对党、国、军、民的爱用文字记录下来,鼓舞自己努力生活,活到老写到老。在《我的心愿》一诗中,他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
“改革乐融融,有个老顽童。
白发怀壮志,梦想当书翁。”
黄德仁如今已94岁高龄,岁月在他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迹,但他“诗”心未泯。向记者讲述诗歌创作过程时,他显得格外开心,眼睛炯炯有神。
近年来,黄德仁学写诗歌1600多首、新字经600多首、冠头油诗700多首,部分诗歌在《中华当代诗词大全》《世界华文诗词艺术大赛金榜集》《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等诗刊上发表。同时,他还根据来宾乡土民情,自编、自唱、自录《寺山是好地方》《团结一心,建设来宾》等壮歌。
“外公的诗对我影响很大,我从诗里读出了外公对党、国和家的爱。从外公身上,我还学到了不畏艰难以及勤奋、朴素的精神。”黄德仁的外孙女何晓告诉记者,外公现在唯一的遗憾是写了那么多诗,只有少部分印成书,大部分都是手写版本,担心时间久了不好保存。
如今,即使一只眼睛已看不见,走路需要拐杖来支撑,写字手在打抖,但黄德仁的创作仍然没有停止。他说:“今年是建党99周年,祝福我们的党越来越好,今后我会坚持写诗,继续歌颂党恩、国家和生活。”
为庆祝建党99周年,他随手写下一首无名诗:
“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团结一致,紧跟中央,齐步小康,同心协力,冲破四关,七三八四,九五零六,笑口常开,健康幸福。”
“为你写诗。”正是这位耄耋老党员对党最深沉的告白。
来宾晚刊记者 曹汐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