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宾区蒙村镇歌朗村、碑头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现场。 “轰隆隆,咔咔咔……”10多台挖掘机在进行犁底层平整、碎石头,近百人在修建路肩。7月14日,雨过天晴,记者走进兴宾区蒙村镇歌朗村、碑头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映入眼帘。 我市地处桂中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如何将未利用、残次林地等低效用地开垦为耕地,增加我市耕地数量,提高粮食产能,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思考的重点工作之一。 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智慧碰撞,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应运而生。作为职能部门,市自然资源局主动作为,担当实干,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将“旱改水”项目作为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破解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难题,有效提高粮食生产产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激活乡村发展潜能。 “项目建设各地块石头较多,加上疫情和雨季影响,施工进度一度受阻。”蒙村镇歌朗村、碑头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项目业主负责人樊健华告诉记者,3月份开工以来,公司通过一系列超常规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旱改水项目整体完成进度已达47%,总实施面积2198.5亩已全部完成表土收集,犁底层平整已完成80%以上,犁底层压实已完成近70%,沟渠砌筑已完成近9000米,路肩砌筑已达13000多米,村屯整治附属工程已接近尾声。 “8月中下旬可完成项目建设。”樊健华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受益群众达3000多人,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改善土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村屯环境面貌,助推乡村振兴。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兴宾区蒙村镇歌朗村、碑头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截至目前,全市统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7.16万亩;已开工12.85万亩,累计竣工验收7.39万亩。”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持全面工作)罗贤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开展以来,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多渠道强化资金保障,在项目审批管理、政策解读、技术指导等各方面主动担当,构建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项目建设总体推进较好。 兴宾区南泗乡柳村等5个村共1700多亩的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就是竣工验收7.39万亩中的一部分。记者在这里看到,一片片黄澄澄的稻穗“笑”弯了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实施旱改水改造时,每亩放了400斤有机肥和160斤复合肥,这样土地的肥力就能达到种植水稻的标准,会比普通农田产量更高。”南泗乡读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业主代表何灵祖告诉记者,项目已完成格田平整、水渠灌溉工程、道路工程等116.06公顷;4月21日通过市、县两级竣工验收工作,已完成水稻种植约1350亩。 “只有统筹做好自然资源的规划,才能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罗贤介绍说,当前,我市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中,在建设城市群里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但如何让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高质量地规划好土地资源无疑是最关键的。那么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市自然资源局应该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 罗贤表示,一要着眼于空间规划,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响应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要求,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推进城乡一体化,激活发展潜能,助推乡村振兴。 二要全力抓好项目工程质量,把施工安全生产落实到位,合理安排施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工程数量和质量达到规范标准,力争今年完成10万亩的目标任务。 三要全力抓好项目验收和后备管理。按照“竣工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采取市县同步验收。同时,加强新增水田的后期管护,及时签好移交管护相关协议,明确管护职责。 四要抓好流转土地,深化改革。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按照“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来宾日报记者 韦慧兰 樊荣华 张朝广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