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忻城县薰衣草庄园吸引众多游客。(资料图片) 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3513万人次,比2015年1543万人次增长127.67%;旅游总消费326亿元,比2015年102亿元增长219.6%。 今年受疫情影响,旅游经济指标下滑严重,随着疫情防控缓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强力推进文旅融合工作,全市文化旅游业逐渐复苏回暖,今年1-6月,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666.81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34.7%;旅游总消费58.498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32.7%。 这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我市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程。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打造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强各县(市、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结合,全市文化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金秀瑶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获“中医壮瑶医养生保健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此外,全市成功创建3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市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 7月29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廖燕玲表示,根据自治区去年提出的“三地两带一中心”的文旅产业布局,我市文旅主动融入“西江生态旅游带”建设,研定来宾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定位。初步思路为“两江一山一中心”,“两江”即以红水河为纽带,以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与合山工业文化为内核,打造一批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为主题的精品旅游景区;以西江流域为依托,开发打造黔江段旅游产业,通过西江—大藤峡水路串联,打造区域高档次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集群;“一山”即以大瑶山为核心,构建环大瑶山旅游圈,建设以金秀瑶医瑶药、象州温泉度假区为重点的长寿康养项目;“一中心”即以市区、兴宾区为核心的桂中游客集散中心,充分发挥桂中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蓬莱洲金钉子地质公园、油茶小镇等项目,起到吸引广大游客在此先集后散的功能。 廖燕玲告诉记者,为推动来宾文化旅游全方位、深度融合,结合我市实际,下一步将不断增强产业、富民、文化、创造、品牌、生态等6个方面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化旅游全方位、深度融合,重点做好两篇文章: 一是做大做强金秀文化旅游产业。在深入分析金秀旅游市场、特点的基础上,推动做好金秀文化旅游规划、大瑶山等旅游景点的开发、瑶医瑶药的推广以及瑶族文化的挖掘,使金秀成为吸引全区、全国乃至全球游客一个点,成为来宾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二是通过壮大金秀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努力将金秀打造成为全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个旅游目的地、一个休闲度假目的地、一个康养目的地,引导其他县(市、区)围绕金秀这个目的地来分享一些机会,做到连点成线、以点带面,通过金秀辐射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该局以两篇文章为抓手,具体开展“三个大”工作。 以大品牌引领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一是尽快把金秀打造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深入挖掘反映来宾文化旅游特点的符号,引导旅游景点注入金秀瑶族文化、忻城土司文化、盘古文化、乡贤文化、庄园文化、奇石文化等元素,让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引才工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旅游人才到来宾,通过人才推动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四是抓好营销工作,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营销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形成“线上+线下”专业化、品牌化营销模式,加快建成“智慧旅游云”,为游客带来更为智能、便捷、舒心的旅游体验。 以大融合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原则,延伸“文旅+”产业链,培育“+文旅”新业态,串联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资源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是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38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等,要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培育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特色文化小镇、养生养老小镇和民族文化生态村,开发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让这些非遗项目融入旅游,增强我市的旅游活力和生命力。二是推动城乡融合新突破。坚持把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推进重点旅游扶贫村建设,引导有资源、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村(户)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贺巴高速、柳南第二高速来宾段建设进度,谋划各县至各旅游景区道路的提升改造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打造便捷的旅游交通大环线。 以大生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等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一是加快两江(红水河、黔江)民俗生态旅游带建设步伐。以红水河为纽带,以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与合山工业文化为内核,打造一批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为主题的精品旅游景区,并着力推动蓬莱洲金钉子项目建设,使之成为桂中游客集散地一个重要景点。规划建设大藤峡游艇度假旅游等项目,把黔江旅游段打造成为广西具有影响力、高端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主动融入西江生态旅游建设带建设。 二是加快环大瑶山康养旅游体验区提质升级。以金秀、象州、武宣为重点,联动贵港的桂平、平南,梧州的蒙山,桂林的荔浦,柳州的鹿寨等县市,组建环大瑶山旅游联盟,建立区域旅游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造环大瑶山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力争成为广西旅游发展新一极。三是扎实推进桂中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借助我市交通便利的优势,推动完善城区全域文化旅游开发,将来宾市城区作为景区来打造,加强区域环境的营造、设施的配套和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推动游客中心和服务区紧密结合。 廖燕玲表示,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大健康和文化旅游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东融战略,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的思路,坚持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优秀文艺精品和优质旅游产品的打造为根本任务,力争再过几年,初步将我市打造成为世界壮瑶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生态健康养生度假地、桂中旅游集散中心;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升,文旅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文旅资源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文旅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文化和旅游业将成为来宾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来宾日报记者 张国锋 韦海臣 通讯员 何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