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全力打好义务教育保障战役,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728个,让贫困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是粤桂扶贫合作项目之一,于去年8月31日建成投用,优先接收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图为今年5月29日,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放学时的一幕。(本报记者 李冠才 摄)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性任务,也是一份必须写好的历史“答卷”,这份“答卷”的交卷时间正是今年。 经过5年奋战,我市交上一份令人振奋的历史“答卷”:2015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3万人、贫困村269个,贫困发生率为12.1%。今年5月9日,忻城县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市4个贫困县(市)(合山市、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忻城县)全部摘帽。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28.31万人脱贫,254个贫困村出列,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46%,低于全区水平,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今年以来,我市精准对标1.03万贫困人口脱贫、15个贫困村出列年度目标任务,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持续推进“四大战役”和“五场硬仗”,多措并举打出脱贫攻坚硬核“组合拳”,确保年内现行标准下剩余农村贫困对象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好“四大战役”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建市时间短,经济底子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这是我市最大的实际。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打好“四大战役”,推动贫困群众高质量稳定脱贫。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6年以来,全市投入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65.71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4.35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18亿元。 打好住房安全保障战役。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32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43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8个,实现10260户40877人“挪穷窝”,贫困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 打好义务教育保障战役。2016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728个,新建校舍43.9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5550个,补充乡村中小学教师4589人,发放教育资助资金3.14亿元,资助学生40.47万人次,有效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打好基本医疗保障战役。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资金7.59亿元,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74个、村卫生室72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90%以上、慢性病患者门诊就医报销比例80%以上,有效保障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打好饮水安全战役。全市投入2.52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549个,受益人口40.5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08万人,让广大群众喝上安全水、用上放心水。 同时,抓好粤桂扶贫协作。我市累计获得广东省帮扶资金2.88亿元,实施扶贫协作项目85个,受益贫困村101个、贫困人口19.78万人次。 今年6月底,全市按时按计划全面完成“四大战役”各项任务。 重抓产业扶贫 提升“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我市把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长短结合,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认真落实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规划,不断培育发展规模大、竞争力强、覆盖面广、群众受益多的种养主打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引进培育,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有效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9.3亿元。目前,全市“5+2”特色产业覆盖率96.47%,受益贫困户7.21万户、25.76万人。 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我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模式、多元化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新路子,着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截至今年9月,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村有585个、10万元以上的151个、20万元以上的27个、50万元以上的7个。 全力战“疫”战“贫” 硬核化解疫情影响 今年以来,我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战“疫”战“贫”一体统筹谋划,精准对标剩余脱贫摘帽任务,持续加压、全力推进。着力抓好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全市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数达到2019年的108.6%,跨区“点对点”直达运输农民工返岗就业512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73人,发放稳岗补贴1145.5万元、交通补贴257.6万元;新增开发村级临时性扶贫岗位和扶贫公益性岗位13273个,发放岗位补贴2568.1万元;推动205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带动就业1347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888人)。加大消费扶贫力度,通过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爱心购物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解决了疫情期间33.82万吨水果滞销问题,消费扶贫金额达38871.54万元。 今年以来,我市全力服务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截至9月底,全市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外出14.7881万人;开发村级临时性扶贫公益性岗位5851个,安置5815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全市205个就业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带动就业1347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888人);落实发放4.8813万名贫困劳动力稳岗补贴1706.39万元、1.0312万名贫困劳动力交通补贴316.36万元。 突出党建引领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我市突出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通过狠抓作风建设,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持续加强村“两委”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2017-2020年,全市有282个村级党组织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命名为星级党组织。实施“万才返乡共建小康”行动计划,累计回流乡村本土人才1.75万人,46人被选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坚持用心用情做好工作队员服务工作,定期进行家访活动,及时掌握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我市牢固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实干。全市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汪云贵、陆宝兰、莫秋明、李永楷等一批全国、全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2016年以来,全市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工作队员561名。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16年以来,全市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1450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