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以来,黔江水质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梁以松 摄) 寒冬时节,漫步在黔江河岸,欢声笑语不断传来。清清碧水就像一位文静的姑娘,静静地流淌,倒映着起伏的群山、蓝天白云,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武宣县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2020年,武宣县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载体,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强化措施 打赢蓝天保卫战 大气环境,群众关心关注。县委、县政府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通过强化城市扬尘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监管、持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提前应对污染天气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工作,回应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为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里的幸福乡村建设令人印象深刻,很有特色!”2020年7月21日,中宣部组织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家中央媒体记者到武宣开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在桐岭镇和律村雅度屯,媒体记者被村里色彩艳丽的墙画、干净整洁的村容深深吸引,纷纷点赞。 现在,雅度屯家家户户基本住上新民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村子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这几年,村里修建了休闲娱乐广场、公共卫生间等,村民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真切。“天更蓝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足。”雅度屯的韦大爷接受采访时,高兴地细数着空气质量改善后给村里带来的新变化。 源头治污 打好碧水保卫战 2020年3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阶段性蓄水。为进一步治理大藤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该县狠抓落实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来宾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各项推进会、协调会等会议精神,逐步解决库区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保障蓄水后黔江水质安全。 结合水环境状况,该县在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查的基础上,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摸底工作。经过对全县142个行政村摸底排查,至今尚未发现有黑臭水体现象,解决了农村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该县还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疫情期间医疗废水、入河排污口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并出台相关方案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工作。 据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武宣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黔江水质均能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2020年1至11月勒马断面水质排在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第12名。 督察整改 推进净土保卫战 天地有大美,民生有期许。生态环境治理之路,道阻且长,该县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2020年,该县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对各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和采样布点工作,做好调查对象核实增补和提升基础信息调查,并根据实际开展调查对象核实增补,完成了辖区内3家涉重地块的采样布点;并按上级要求继续开展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对发现的问题已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共对铅锌行业等22家企业开展风险排查;疫情发生以来,该县加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管,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和处理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去向登记,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防止疾病传播。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现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和扩散等情况。 该县还结合“双随机”执法检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执法监督、检查、整改的力度,将日常执法检查推向规范化,以执法手段保障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开展“黔江入河排污口排查专项整治”“砖瓦行业专项整治”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以及深入码头核查项目手续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改造情况,对影响环境的重点行业、区域、企业进行全方位检查,建立问题台账,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依法下达整改通知,并督促企业落实到位,持续营造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2020年,全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00余人次,检查工业企业200多家次。同时,该县持续开展环境信访工作,健全规范环境信访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及时解决影响群众的生态问题,今年接到关于生态环境来访来电和转办的信访件共121件,目前已办结115件,办结率达95%。 “建设美丽的滨湖城市不是空喊口号,必须落到实处,用一项项强有力的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蓝天绿水青山常在!”该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江连海介绍说,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为确保“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顺利开展,根据“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武宣将继续加快推进环保督察、大藤峡库区环境等问题的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