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宣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现场。(张桂芬 摄) 2月6日,武宣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隆重开幕。来自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县40多万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满怀激情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杨世爵主持开幕大会。大会主席团成员、县四家班子领导、人武部政委、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在主席台就座。 大会应到代表205名,实到代表188名,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杨世爵宣布武宣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全场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县长吴孝斌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二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三是2021年工作安排。 政府工作报告对武宣县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作回顾总结,报告指出,过去五年,该县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提质增效,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后劲支撑更加有力;三是坚持统筹推进,城乡面貌更加美丽;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发展活力更加强劲;五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六是坚持精准扶贫,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七是坚持共建共享,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八是坚持依法行政,履职尽责更加有为。 武宣县“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撤县设市为目标,以打造“新兴滨湖城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示范城市、‘东融’先导示范城市、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城市”为发展定位,以建设“实力武宣、魅力武宣、活力武宣、智慧武宣、和谐武宣”为主要抓手,以“两个高于、两个超过”为主要支撑,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水仙城·大美武宣”,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武宣发展新篇章。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是武宣“十四五”时期力争实现的一个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 武宣县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该县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以扩总量和转型升级并重,推动武宣工业高质量发展。主攻一个基础平台。继续加大黔西、河西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朗村工业园建设,强化入园企业和项目服务,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打造一个主导产业。按照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条规划,打造建筑基材、混凝土预制件等五大板块产业。突破一个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桂中电子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工程建设,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业等密集性产业。提升两个传统产业。打造河西现代绿色家居产业园,加快推进林产品深加工产业聚集,力争园区面积扩容至4000亩以上;打造制糖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园,协调推进博宣糖厂和黔江糖厂实施战略重组;加快推进金竹源纸业重租重组,为再生纸循环产业打基础。继续安排3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力争新增培育规上企业10家以上,工业投资完成3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 ——夯实“三农”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6.5%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1万亩、产量13万吨左右。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确保水果种植面积达21.5万亩、产量达33万吨以上,糖料蔗种植面积达30万亩、进厂原料蔗达160万吨以上。深入实施生猪生产恢复三年行动,新增规模养殖场5个,出栏生猪34万头以上。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5家以上。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加强“三品一标”建设,认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2个,面积5000亩以上。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投入6000万元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44个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重点推进高达水库建设和武赖河、濠江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养护公路715公里、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27条。继续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1000万元,力争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8%以上。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激发市场活力,壮大第三产业。全面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一带双城”为抓手,提升创建百崖大峡谷、东乡红色旅游区、八仙天池、马鞍山公园等一批4A景区及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提档升级一批四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等旅游品牌。构建水路联运新格局,积极推进柳梧铁路武宣段、平南至武宣和武宣至忻城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龙从作业区、樟村作业区等港口码头建设,继续培育扶持航运、道路运输和货运企业发展,力争公路、水路客货运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分别增长20%、20%、10%以上。 ——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深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托东融产业承接平台,围绕“三大三新”方向,积极开展“三企入桂”招商引资行动,持续发力引进落地一批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重大产业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9亿元以上。统筹推进自治区、市级层面重大项目66个,完成年度投资51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华润产业园、中金岭南、浩江、北江、柳钢、华恒、登高等28个续建项目建设,实现G209东绕城公路、中留古城、仙城实训中心等17个项目开工,新东运、大藤峡县城安置区等10个项目竣工。 ——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宜居品质。将紧扣群众需求,外塑形象、内修品质、提升内涵,加快“魅力古城”“灵动水城”建设,让城乡形象更出彩,让人民生活更满意。持续提升城市品位,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修复“坑洼路”。继续实施管线下地工程,加快推进城东新区污水管网、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强力开展交通秩序规范、餐饮油烟整治、城市扬尘治理等专项行动,科学有序发展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建设,重拳打击“两违”行为。培育新时代文明之风,争创自治区文明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环境质量。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守生态红线,严格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狠抓污染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烟花爆竹禁放、垃圾露天和秸秆焚烧管控,加大力度整治工业废气粉尘、露天矿山、城区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有效提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内生动力。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东融”意识和解放思想,着力解难题、破瓶颈、除障碍,切实优环境、增动力、添活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简易办”改革、同城通办、异地办理、重点领域“一窗受理”和套餐式服务落地。 ——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进教体融合发展。实施武宣镇第一小学迁建,实现丰华实验高级中学、武宣镇幼儿园和东乡镇幼儿园招生办学,力争城北幼儿园开工建设;争创全国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示范县,办好“两节两赛”;加快实施七星湖水上体育综合体一期项目,完成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水上赛事场地建设。着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持续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扎实推进平安武宣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效能。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坚决维护核心,忠诚为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贯彻县委决策的政治自觉,凝聚推进武宣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