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6年以来,忻城县先后引进厦门信荣达电子公司、广东富得森电子公司等8家企业建立粤桂扶贫协作项目扶贫车间,带动3000多人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图为忻城信荣达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李冠才 摄) “风貌改造,是给子孙后代造福,我支持,没意见!”“其他村都搞得这么漂亮了,咱们绝不能落后”……23日晚,记者走进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长垌村采访,该村4个自然屯作为全县乡村风貌改造示范点,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庞桂斌连续4晚召集村民代表召开会议,讲解有关政策、分派具体任务,村民积极踊跃发言,全力支持配合。大家心坎里让村子变美变富的热情滚烫,心中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压责任、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5年的砥砺攻坚,来宾交上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2015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3万人、贫困村269个,贫困发生率为12.1%。 2016—2020年,全市累计实现29.3万人脱贫、269个贫困村出列、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连绵不绝的大瑶山、大石山区,奔流不息的红水河两岸,风生水起的三江口……回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脚步都坚实有力,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攻坚合力 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凝聚群众力量助力脱贫攻坚,通过狠抓作风建设,提升贫困治理能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新思路、新路径,汇聚各方力量全力以赴脱贫攻坚。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我市持续加强村“两委”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2017—2020年,全市有282个村级党组织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命名为星级党组织。实施“万才返乡共建小康”行动计划,累计回流乡村本土人才1.75万人,46人被选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坚持用心用情做好工作队员服务工作,定期进行家访活动,及时掌握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脱贫攻坚的战场,也是锻炼干部的赛场、选拔干部的考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聚焦脱贫攻坚一线识人用人,有效促进人才资源向扶贫一线聚集。全市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汪云贵、陆宝兰、莫秋明、李永楷等一批全国、全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汪云贵、陆宝兰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来宾市获奖项数占全区获奖总数的40%;10个先进个人、集体被评为“2016—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基层干部在攻坚磨砺中贡献力量、淬炼成长。2016—2020年底,全市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工作队员561名。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16年以来,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1450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压实攻坚责任 攻克贫困堡垒 我市实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制,优化设立18个扶贫指挥部,高位统筹推进,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纪律保障、资金保障。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市累计选派脱贫攻坚工作队员5495人次(含工作队长、分队长、第一书记),落实帮扶干部3.9万名,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6.621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4.73亿元,接续压责任、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多措并举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向贫困“硬骨头”发起总攻。 2016年,全市8.2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8.8%,42个贫困村出列,合山实现摘帽,是广西第一批摘帽县之一; 2017年,贫困发生率降至7.3%,51个贫困村出列; 2018年,96个贫困村出列,武宣、金秀实现摘帽; 2019年,65个贫困村出列,忻城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市贫困县清零; 截至2020年11月下旬,全市剩余的1.01万贫困人口、1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市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清零,贫困发生率为零…… 这一组组数据的变化,是我市不懈奋斗,踏实走好高质量脱贫每一步的有力佐证。 精准对标对表 打赢“四大战役” 近年来,我市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不断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以重点任务再聚焦、再落实、再突破,全面打赢“四大战役”。 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战役中,全市投入教育扶贫资金8.54亿元,发放教育资助资金3.14亿元,实现贫困户适龄儿童少年零失学零辍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资金7.59亿元,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74个、村卫生室724个,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达90%以上、慢性病患者门诊就医报销比例达80%以上。 在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战役中,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326户,其中贫困户18543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8个,实现10260户40877人“挪穷窝”(其中贫困人口10128户40372人,同步搬迁132户505人),搬迁入住率为100%,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投入2.52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549处,40.53万人受益,其中贫困人口8.08万人。同时,“忻城易地搬迁拔穷根”工程获全国“2018民生示范工程”奖。 巩固脱贫成果 夯实产业根基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与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久久为功,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让致富具有可持续的动力源泉。 在落实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规划中,我市不断培育发展规模大、竞争力强、覆盖面广、群众受益多的种养主打产业。当前,全市累计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9.3亿元,“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93%,受益贫困户7.2万户;269个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全覆盖,带动贫困户1.45万户;培育引导36家企业、1038个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带动2.61万贫困人口发展增收。 截至去年10月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村有585个、10万元以上的151个、20万元以上的27个、50万元以上的7个。我市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模式、多元化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新路子,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往日可鉴,未来可期,全市上下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