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市良庆区宋厢社区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新路径相亲相爱 睦邻共治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实习生 彭晓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的多功能室内,社区群众随着音乐练习中国古典舞。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明华/摄 扫码看视频
主题公园欢歌一片,舞步翩跹其乐融融;党群服务中心紧扣民生所需,公益课堂托起多彩假期;社区网格精细入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位于南宁市良庆区的宋厢社区,常住人口1.8万人,流动人口7100多人,壮、汉、瑶、苗等14个民族居民,在此互嵌融居。 如何让社区各族群众从“住在一起”到“融在一起”,从“邻里”变“家人”?宋厢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新路径,创新打造“厢”亲相爱服务品牌,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文化为桥 从“认识”到“亲近” 在宋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首由社区居民自创的歌曲《宋厢社区一家亲》引人驻足。它的创作者是来自内蒙古的满族居民王薇。 “社区刚成立的时候,相关配套设施还没跟上。社区工作人员日夜奔忙,服务社区群众。”王薇说,这份坚守打动了她,于是创作了这首歌。 “歌词记录了社区点滴,唱出了居民心声,是社区各族一家亲的生动见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珍说,现在这首歌成了社区活动保留曲目,成为团结共建的奋进曲。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心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来自崇左的壮族居民何兰香,2018年退休后搬来社区生活。起初人生地不熟,不久后她加入宋厢社区同心艺术团,生活变了样。“现在白天打球,晚上唱歌跳舞,邻居变成了好姐妹!”何兰香笑着说。 盛夏清晨,走进社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环湖步道上,各族居民惬意漫步;多功能室内,社区群众随着音乐练习中国古典舞。 来自广东肇庆的居民曾丽娟说,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让她结识了各民族的朋友,日子有滋有味。 刘珍告诉记者,社区利用惠民资金开设老年公益课堂,免费教授声乐、非洲鼓、跳舞等课程,通过文化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元宵百家宴,齐聚各民族美食;广西三月三,各族居民踏歌起舞;法治文化节,把法律知识融入各民族山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文化认同悄然增进。 “文化活动是促进各族居民从认识到亲近的黏合剂。”刘珍说,社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活动深度融合,联动广西艺术中心、广西美术馆、南宁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共享文化资源,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氛围,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元共建 从“我”到“我们” “客服让你将资金转到安全账户,都是假的!”“不明链接,千万别乱点!”在宋厢社区生活直播间,社区志愿者小陆正向居民讲解反诈知识。 宋厢社区根据辖区居民需求,在网上开设直播公益课堂,有效整合党建、群团、社会、企业等各方面人才,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目前,已开展家长学校智慧微课堂12期,文化、金融、生活等课堂23期。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多次、推荐就业150余人。 “‘社企互助’模式是我们打造互嵌式社区的一个创新举措。”刘珍介绍,社区为企业提供场地、人员等资源支持,协助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企业则为社区注入资金、技术等力量,助力社区建设和发展。 “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多元协同平台,让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成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刘珍说。 家庭是爱的港湾,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宋厢社区创办“厢”亲相爱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就法律知识宣传、亲密关系维系等内容授课,聚焦亲子沟通障碍、家庭矛盾激化等问题,为家长、孩子提供心理辅导。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小家和谐,大家庭才会更加团结。”宋厢社区的一家教育机构负责人鲁顺说,在社区的邀请下,该企业参与共建宋厢社区家长学校,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家长学会沟通、共情。 “牵线结良缘,搭桥暖心窝。”今年4月,婚恋公司负责人“千禧姐”,收到社区居民陆群益送来的锦旗。 今年年初,“千禧姐”所在的企业协助社区举办婚恋交友活动,助力各族单身青年脱单。南宁的壮族小伙陆群益,在活动上认识了玉林的汉族姑娘,两人绣球传情,喜结连理。 据介绍,为帮助辖区单身青年解决婚恋交友问题,社区创办了“厢”亲相爱红娘连线工作室,与婚恋企业共建专业红娘队伍,已服务1000余名适婚青年,促成多对青年结成美满家庭。 激活动力 从“陌邻”到“睦邻” 8月1日,社区活动室里,孩童们巧手翻飞做手工;隔壁会议室,“八一军旗红,军民共‘厢’融”主题活动气氛融洽,社区居民、退役军人、企业代表欢聚一堂。 “这场活动,源于7月召开的‘老友议事会’。”刘珍告诉记者,社区每月牵头召开“老友议事会”,组织企业代表、各族居民座谈,共商社区大小事。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记者了解到,宋厢社区大力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建强“老友议事会”“新义仓”“生活直播间”等平台。搭建起互学互鉴的桥梁,让居民在共商事务、互帮互助中,增进情感交流。 在宋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义仓”里陈列着众多爱心捐赠。该社区依托辖区企业集聚、企事业单位多的优势,创新实施“新义仓”志愿服务项目,向辖区各企业、单位、爱心人士募捐。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可获积分,兑换爱心物资或服务。 “积分是社区各族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见证。”刘珍说,社区设立积分制度,动员社区中的各族居民、志愿者及社会组织,共同搭建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将“陌邻”转变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睦邻”。大家纷纷主动加入社区治理、社区清扫、反诈宣传等活动。 提升治理能力,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沃土。宋厢社区以网格为切入点,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一张网、全覆盖、无死角”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去年底,我走访社区时,了解到两位业主因楼道杂物起争执,多次上门协调。双方和解后成了好友,现在经常一起活动、互相帮忙照看孩子。”宋厢社区网格长黄利红回忆。 “从邻里到家人,从共居到同心。”刘珍表示,社区各族居民正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共建共享中完成情感联结与行动转化。
一场解锁民族交融密码的青春实践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通讯员 裘涵科 张荣升 暑期以来,厦门大学“同心相邕”实践队到广西开展社会实践,探寻南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典型经验,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本次实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可感,激励我们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实践队队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23级金融学本科生徐艺芳深有感触。
漫步相思小镇与三街两巷,聆听民族文脉回响。壮族传统纹样、侗族风雨桥造型融入建筑,手工银饰铺、织锦坊传承古老技艺,特色店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窗,让学子们感受文化互鉴共荣的温度。 来到邓颖超纪念馆,老照片和手稿诉说着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历程,红色记忆中各民族同心同德的历史,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在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各国特色展品讲述跨国文化交流故事;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壮锦等丰富多彩的展品,展现多民族共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非遗魅力。 在宋厢社区与蟠龙社区,实践队实地调研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宋厢社区作为文旅社区,打造文艺品牌,通过民俗展演、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蟠龙社区作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创业社区,以“136”工作机制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展现出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场景,促动实践队将学科研究融入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多民族互嵌式发展路径。”队员章书铭说。 在南宁市民宗委的精心安排下,厦大“同心相邕”实践队与广西民族大学的学子同参观、同考察、同学习,促进了两地学子的交往交流。南宁市民宗委还向实践队每一位队员赠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纪念证书”。 活动过程中,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在南宁邕江畔的畅游阁遇见一支侗族大歌队。他们手拿琵琶或芦笙伴奏,围成圆圈,唱起侗族大歌,宛若天籁,仿佛将人带入侗寨山野之中。演出间隙,队员们主动上前攀谈,得知演出者来自不同的民族,因为热爱侗族大歌,周末都会在此排练,风雨无阻。一位身着侗族服饰的老奶奶热情地向队员介绍侗族大歌的特点,并即兴弹唱。这次偶遇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南宁各族群众正以民间文化为纽带,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 南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主任林拓表示,厦门大学学科众多、科研实力雄厚,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在民族政策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落地见效,助力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传统民乐 弦歌不辍
8月2日,2025年“琴韵之星”民乐比赛在南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为热爱民族音乐的青少年搭建专业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周军/摄
圩日遇见“桂姐姐”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蒋予昕 通讯员谢敏)“各位姐妹听我言,环境保护记心间,生态环境保护好,才有幸福好家园。”“政策铺开致富路,乡村振兴绘蓝图,听党话来跟党走,永远得过好生活。”近日,桂林市永福县苏桥镇的圩日街头,身着多彩民族服饰的“桂姐姐”分外亮眼,悠扬的山歌吸引赶集的各族群众驻足。由桂林市妇联主办、永福县妇联承办的“巾帼暖心 爱满八桂”——“桂姐姐”圩日行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在此启动。 依托农村赶圩习俗,桂林市妇联创新志愿服务形式,组织“桂姐姐”宣讲员、巾帼志愿者“摆摊设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政策宣传与健康义诊、法律咨询、反诈科普、食品安全讲解等便民服务相结合。活动同步开展“圩日问需 ‘桂姐姐’听你说”行动,通过面对面交流,倾听妇女群众及家庭的急难愁盼,征集对妇联工作的意见建议,推动服务精准化、实效化。 活动中,“桂姐姐”宣讲员们各展所长:永福县政协委员、村播(联盟)妇联主席唐娟以山歌、彩调形式,将政策法规、家庭文明、民族团结、环保理念融入唱词,让理论宣传“活”起来;桂林市公安局民警朱习燕结合案例讲解反诈知识,提醒群众警惕刷单返利等骗局;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赖家明在法律咨询台前,指导涉经济纠纷的妇女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在健康义诊区,医护志愿者们为村民检查身体、提供慢性病用药指导;市场监管部门志愿者线下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活动现场还设置有奖问答、互动唱歌环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男女平等国策等内容开展互动,让群众在轻松氛围中增长知识。
罗城龙岸镇多元解纷打造平安小镇 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相融相促
本报讯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服务中心,民族工作助理卢新锋身兼政策宣传员与群众贴心人双重角色。7月初,两名村民争吵着走进中心,要求调解。了解到两人是因征地引发纠纷,卢新锋先用当地方言讲解《土地管理法》《民法典》中关于征地补偿与租赁关系的条款,再结合邻里互助、民族团结的情理耐心疏导,最终双方在理解与包容中达成共识,化解了纠纷。 龙岸镇是壮、汉、侗、仫佬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该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平安小镇建设为抓手,将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度融合,实现了社会治理效能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提升。 该镇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将762名党员纳入基层网格队伍,实现“党员联户访民情、责任落实到人头”。如在龙凤村金鸡屯,党员带头组建多民族村民组成的调解小组,化解邻里纠纷。2024年以来,该镇组织党员干部联合司法力量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讲20余场次,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入脑入心。 以“微网格”为支点,按照“镇—村—屯—联户”模式,龙岸镇将全镇划分为17个村级网格、66个片区网格、380个联户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熟悉当地方言、了解民族习俗的网格员。推选能人、退休老干部等担任联户长,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服务各族群众需求,实现群众诉求“当天分流、3天答复、一周办结”。 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夯实民族和谐社会根基。龙岸镇整合综治、司法、派出所、法庭等多部门力量,成立联合调解中心,2024年联合化解土地纠纷、坟山争议等疑难案件28起;邀请30多名有声望的各族代表加入调处队伍,参与50余起矛盾纠纷调解。如该镇物华村两个自然屯因抽水站建设占地引发纠纷,镇综治、司法、派出所等部门迅速反应,邀请两屯能人介入,凭借其“地熟、人熟、事熟”优势搭建沟通桥梁,促成双方达成共识,既化解了积怨,又以共用水利设施为纽带加深了情谊。(卢现、莫欧德)
广西推动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李 博
“我家有12间客房,房间早早就被订满了。”近日,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龙塘寨村民龙家友说。 龙塘寨是兴安县“华江九寨”之一。近年来,当地抢抓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寨12户人家,有11户在经营农家乐或民宿,吃上“旅游饭”。 据了解,为全面推进和美村寨建设,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以规划为引领,将开展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作为和美村寨建设行动的一项重要抓手。2021年以来,共遴选了四批59个村寨作为试点。 自治区民宗委等部门每年利用30%以上的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投入民族村寨建设,保护利用特色建筑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2021年以来,给予每个试点村寨300万—500万元资金倾斜支持,累计投入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17亿元,带动其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100多亿元,对59个试点村寨进行集中建设,通过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结合实际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制定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方案,严格按照规划和试点方案全面推进试点工作。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坚持规划先行,把20个生态旅游精品村纳入总体规划。百色市德保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形成了《凌雷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打造139栋传统干栏式民居,建设口袋公园、景观小院,让乡村变身诗意田园。 民族村寨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活态遗产和体验项目,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屯利用大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深远的人文底蕴,推出“走费孝通之路,浇民族团结之花”等研学品牌,2024年研学旅行学生达1万多人次,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各民族村寨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做实乡村旅游产业。桂林市灌阳县洞井村积极探索“民族村寨+产业+旅游”模式,建成一批以田园、乡村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农家乐。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充分发挥糖、果等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村寨古朴民风民俗、传统农业文明焕发新活力。 守好用好生态资源,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退出漓江500米范围规模化养殖,保护漓江岸线生态竹林1000余亩,建成13.6公里漓江沿线步行绿道,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蔡村,将“古辣香米”特色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家门口即是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