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宾区三五镇陶马村金黄的稻田里,农机手熟练地操控着收割机,切割、脱粒、秸秆还田等作业工序一气呵成,饱满的稻谷迅速装满机箱; 来宾广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社会化服务组织接入其中,加班加点进行稻谷烘干作业,为早稻丰收保驾护航…… 这幅丰收图景,是来宾市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引擎,破解传统农业发展困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来宾市以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突破口,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全链条服务延伸、创新模式探索,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全市1321个服务组织实现全域覆盖,托管土地172.15万亩,惠及农户39.8万户次。 多元主体“合唱” 织密服务网络 来宾市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了政府机构、供销社、合作社、涉农企业协同发力的服务格局。74家政府农业服务机构坚守公益性阵地,每年开展技术培训700多场,近30万农户在培训中掌握了新技能;57家供销社强化农资配送主渠道作用,构建城乡供应保障网络,通过连锁经营和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助力农民对接市场,保障农资供应稳定且价格合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涉农企业成为服务体系中最活跃的力量。兴宾区造福甘蔗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带动500余户蔗农亩均增收800元;83家涉农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深度参与产业链,从良种培育到产品加工,全方位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象州县水晶乡三和米业有限公司的育秧车间机声隆隆,上盘、播种、喷水、覆土,十几秒就能生产出一个机插秧水稻秧盘。象州昌球合作社负责人黄志龙对这种“服务外包”赞不绝口:“今年600亩水田全交给三和米业统一购种、育秧、插秧,省心省力降成本,质量还有保障!” 全链服务“赋能” 激活产业动能 从田头到餐桌,来宾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实现全链条覆盖,为乡村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产前环节,服务主体化身“智囊团”。广西益晟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每年为2万多农户传授水稻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覆盖320万亩次,让化肥施用更精准;高效低毒农药推广与绿色防控指导并行,从源头守护农产品安全。 产中环节,智能化作业成为常态。全市629架植保无人机穿梭田间,高效完成病虫害防治;水稻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达73.8%和72.97%,机械化让农忙季不再“手忙脚乱”。糖料蔗良种繁育基地、水肥一体化基地的建设,更让传统种植迈向精细化、科学化。兴宾区三五镇陶马村种植户马明灵兴奋地说:“现在全部机械化作业,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50多亩,4台机器同时开,150亩地一天就能割完!”他今年试种的150亩米粉专用稻,品种新、管理省心,每亩能比传统水稻多挣三四百元。 产后服务则着力破解销路难题。340座冷链设施构成的“保鲜库”,让果蔬贮藏期大幅延长;26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农业品牌目录,忻城糯玉米、金秀红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双轨并行,仅今年全市农村电商销售额就超过1亿元,金秀红茶年销300多吨,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创新模式“破冰” 共享发展成果 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让农业社会化服务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的“土地托管”模式,将3000亩零散土地集中经营,不仅让甘蔗单产从4.2吨提升至5.8吨,更让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万元以上。 来宾广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党建+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5000多户农户提供“从育秧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服务面积达25.8万亩。“我们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机耕、统一收购,既提升粮食品质,也让老百姓吃上健康粮、放心粮。”该公司董事长莫丽荣介绍,如今合作社的机收服务已陆续延伸至整个乡镇。 科技赋能让服务更精准。武宣县博盛农机运用“互联网+农机”技术,完成甘蔗机械化收获2.3万亩,无人机年作业16万多亩;金秀瑶山妹茶业有限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电商中心将20种农产品销往广东、北京等地,带动茶农户年均增收6万元左右。一个个创新实践,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共同奏响乡村振兴和谐乐章。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分散经营到协同发展,来宾市正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书写传统农业地区的转型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