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政下达2025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忻城县凭借“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简称“两化”模式),获得专项奖励资金600万元。同时,该模式还获国家领导肯定批示和中办、国办通报表扬,成为全国数字化防返贫的工作标杆。 近年来,忻城县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成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在面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基数大,防止返贫监测线下纳入和消除过程中存在耗时长、数据壁垒、材料繁多等困境,率先在全区探索构建“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实现精准化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4年以来,全县累计排查风险点1.1万余个,落实帮扶措施6000余条,消除风险425户1444人。 破局:从“靠脚排查”到“智能监测” 忻城县主要依托广西防止返贫大数据平台几个主要功能模块,围绕排查预警、识别纳入、精准帮扶、风险消除、数据质量五大工作内容实施“线上网络化”,同时整合医保、教育、民政等20个部门数据,通过部门筛查预警、农户自主申报、线下网格干部排查等途径实施智能化精准化监测帮扶,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线下网格化”主要是通过“4+2+2”工作机制,将县、乡、村三级干部凝集成一张责任网,贯穿预警排查、识别纳入、精准帮扶以及数据质量提升等环节,高效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 “过去全县28793户脱贫户(含纳入监测对象户)分散居住在131个行政村(社区),单靠镇村干部、驻村队员‘人海战术’式排查,不仅耗费人力,还存在‘漏报迟报’风险。”忻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小平表示,现在系统自动预警,很快就能锁定风险点,识别纳入周期压缩至8天/户,比国家规定时间少7天。 “2024年以来,全县通过线上预警以及自主申报纳入监测对象的占比达80%以上,实现防返贫工作从‘人海战术’向‘智能作战’的转变。”忻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沈国章介绍。 创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 城关镇城南社区是万人以上的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结合防止返贫致贫网格化排查工作,该社区划分了87个网格,由驻村干部、社区干部、信息员和防贫网格员在日常联络中进行常态化排查和监测帮扶,实现“人员在网格上到位、政策在网格上落实、群众在网格上受益”。 “社区对监测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纳入监测5日内落实帮扶责任人,广西防止返贫致贫促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政策工具箱’会按照农户风险类型、劳动技能等,智能推荐帮扶政策,在10日内根据推荐的帮扶政策落实精准性帮扶。”城南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蓝春灵说。 “政策工具箱”能根据需求导向匹配政策组合,如对因病致返贫户,叠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对存在失学风险学生,匹配“免学杂费+雨露计划+助学贷款”;对有劳动力家庭,提供“小额信贷+技术培训+公益性岗位”组合拳等。 城南社区党委书记罗蓝科介绍,2024年以来,该社区共收到部门预警343条,农户自主申报60条。目前对全社区监测对象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累计消除风险217户802人,风险消除比例达83.8%。 赋能:从“粗放救助”到“精准帮扶” “阿哥,手机App上显示,你家除了领低保,每个月还有1000元公益岗位服务补贴,另外还有产业奖补5000元等收入数据。”近日,红渡镇六纳村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覃其文到罗耀益家走访时,告知他目前所享受的政策,并叮嘱他如果家里出现新的困难,可以扫“明白纸”上的二维码,进入“广西防止返贫致贫监测e申请”小程序,再次申请纳入监测对象。 2023年罗耀益的妻子患病住院,自费医疗部分支出达2万元,触发了广西防止返贫致贫促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系统线上预警。网格干部上门核查时发现,罗耀益要在家照顾妻子无法外出务工,家里又有两个子女在读书,家庭负担大。经过分析研判,六纳村将其纳入突发严重困难类型的监测对象,因人因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 “以前评议、审核农户资料也要集中开会决定,现在只需在手机上发起会议,参会人员在手机端随时随地参加评论并提交个人意见,有效缩短了业务流转时间。”红渡镇党委书记蓝冠说,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平台有效减少大规模集中排查频次,全流程均能生成电子档案,减轻了镇、村干部的负担。 如今,结合平台数据,忻城县可以精准地实施产业、教育、就业、医疗等帮扶措施,有效破解突出难题,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工作质量和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