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来宾市聚焦易地搬迁和水库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以“三强化”抓实后续扶持工作,有效促进各族群众“搬”出新生活、“扶”出幸福路。 强化制度建设,夯实互嵌根基。一是规范项目实施。成立水库移民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管理专家库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指导,制定项目实施规范性文件3个,制作“来宾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流程图”和“来宾市水库移民项目监督指导工作流程图”等工作流程图,对项目建设进行定期通报并建立约谈问责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效益。二是精准直补资金发放。各县(市、区)建立水库移民人口动态核查机制,依托移民信息管理系统,每季度与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联动比对,确保直补对象精准识别,实现“应发尽发、应减尽减”,并推行“一卡通”发放模式,明确“村级初审、乡镇复核、县级审定、市级备案”四级审核制度,确保资金直达移民账户。2006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6.05亿元。三是创新活动机制。在10个800人以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创新建立“四同两关爱”(同听一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同开展一场游园活动、同看一场电影、同做一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一次特殊群体关爱慰问活动、开展一次便民服务关爱活动)机制,增进搬迁群众情感认同,同时不定期开展义诊、就业服务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解决搬迁群众日常生活难题,让4万多搬迁群众深度融入社区。 强化民生保障,架起融居桥梁。一是改善居住环境。建设179个“美丽移民村”,改造移民旧房1600多套,装饰外墙510多户,建设文化活动场所120多处,硬化移民村屯道路770多公里、农田水利渠道200多公里,增加灌溉面积2000多亩,涌现出兴宾区小平阳镇南阳村、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忻城县红渡镇古令村等“美丽移民村”亮点工程。二是提升保障水平。着力开展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工作,义务教育就学率、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100%。2024年全市移民群众医疗保险报销达16800多人,报销金额3700多万元;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符合列入政策性兜底(低保、特困救助等)共8405人,政策性兜底发放金额1300多万元。三是优化就业服务。通过“春风行动”“点对点”送工服务等活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68万个,帮助9661户20042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通过“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提升移民就业创业能力,累计培训移民8300多人次,培训结束后免费提供就业推荐,实现就业创业超过60%,帮助移民实现稳定就业。 强化产业扶持,激活发展动能。一是找准发展模式。探索形成后续扶持产业融合发展“三模式”,即:以武宣县桐岭镇四安水库移民村“现代设施农业+文旅”为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做大做强移民村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以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拉咖秘境”安置点为典型的村产融合模式,促进山区现代农业与瑶族传统文化、生态涵养相结合;以忻城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示范基地“种植+食品加工+体验游”融合项目为典型的功能扩展模式,扩大基地项目就业容量。二是培育特色产业。根据移民地区优势资源禀赋,投资9228万元,建设39个产业项目,培育出一批智慧农业、生态渔业、工贸创业园、农家乐、零售、食品加工、民宿、文旅融合等项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共成立移民村合作社经济联合体5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经营管理,带动各族群众发展致富。2024年,全市移民年均收入达18840元,占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100.3%。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先后落实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202万元,支持5842户发展特色种养;建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44个,完成投资6844万元,为搬迁群众铺就“家门口”的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