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民生之需,更是时代之责。近年来,来宾市有序推进养老服务各项工作,让“老有所养”更有温度、“晚年幸福”触手可及。如今,走进我市各养老服务点,老年课堂歌声阵阵,“幸福食堂”饭菜飘香,老友相聚笑语盈盈。从“养老”到“享老”,一幅“夕阳无限好”的温馨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1—6月,全市累计发放高龄津贴2348.82万元,惠及6.16万名老人;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545.74万元,覆盖10.91万人次。 优化“四级”服务网络 为幸福晚年“加码” 在兴宾区社会福利院良江镇分院活动室,十几名老人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非洲鼓,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里环境好、服务周到,还有医生定期帮我们检查身体,住着很舒服。”67岁的梁秀云老人高兴地说。 这暖心一幕,是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 今年上半年,我市以实施《来宾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为抓手,持续优化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创新农村养老模式,落实惠老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从“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迈进。 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民政园1个、县级民政园5个、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6个;共有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4家,覆盖率51.52%。累计投入475.63万元对全市361个五保村(幸福院)进行分类整治,扩建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个、维修续用25个,转型为老年活动中心61个、移交265个。 上半年,我市选定7个乡镇敬老院并逐步打造成集养老服务、日间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确保年底全市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60%。 擦亮孝老文化品牌 激活农村养老服务 在农村养老方面,我市探索出“两清单三服务”模式,即建立“农村老年人员清单”和“农村养老服务清单”,提供“健康医疗”“互助养老”“日常帮助”三项服务,惠及2.8万名困难老人。 在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老来伴”志愿服务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义诊、义剪、陪伴聊天、环境清理等服务,并定期举办集体观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该项目已开展志愿服务约200次,惠及老年群众近万人次。 忻城县北更乡卫生院自2024年起推出多项惠老举措,包括免收出诊费、免费接送老年人就医、提供爱心粥等,并定期为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健康随访和指导,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志愿者经常陪我们聊天,医生还上门检查身体,生活很舒心。”受益特困老人李英(化名)欣慰地说。 这些暖心举措不仅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也进一步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需政府社会一同发力。武宣、忻城、象州等地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依托志愿服务、村民捐资、邻里互助,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显著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惠老政策“落地生根” 近年来,我市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通过智慧养老、助餐服务、适老化改造等举措,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住在武宣县置宝锦园小区的谭仕忠老人对政府免费配备的智能手表赞不绝口:“这个手表能测心率,还能一键呼救,孩子们在外地也放心。” 作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武宣县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发放智能手表、配备紧急呼叫按钮等设备,并提供上门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服务近3000人次,服务时长达6000工时。 惠老政策 “落地生根”。兴宾区现有60岁以上特困人员2050人,其中分散供养1873人。为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问题,兴宾区民政局创新推行“政府+爱心企业+志愿服务”模式:政府补贴部分送餐费用,社区精准摸排困难老人,爱心企业保障餐食质量,广西幸福源养老公司组建专业送餐团队,多方联动确保老人吃上热乎饭菜。 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点33个,通过“企业让利+政府补贴+慈善捐助”模式,累计服务老年人近6万人次,发放补贴19万余元。 对于家住兴宾区老乡家园A区的韦玉萍老人来说,家里的适老化改造让她生活便利了不少。“厨房和卫生间不仅做了无障碍设计,还加装了安全扶手,让我行动更方便。”她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为42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配备防滑地垫、洗澡椅、呼叫器等设施,今年计划新增的1420户已完成摸底评估,将陆续购买和安装适老化设备。 “提升养老服务,就是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宁与祥和,让‘稳稳的幸福’成为老年生活的常态。”市民政局副局长陈义夫表示,下一步将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