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土生土长的来宾姑娘,二十多年的记忆浸着这座城的烟火气。从老巷夜市的油香到新城商圈的灯火,从绿皮火车的“悠悠慢摇”到城际高铁的一路飞驰,我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与它并肩长大的同行人。 童年的夏夜,绕不开老巷夜市的热闹。那时挤在窄巷,油地粘脚、竹签散落,如今全变了样:地面干净、摊位整齐,少了杂乱、多了清爽,商超灯火通明,人潮藏着来宾变好的痕迹。后来进新闻单位,便用档案中的整改照片,把这些变化攒了下来。 小时候最期盼的,是家门口能有条不沾泥的路。外婆家门前的碎石土路,踩着硌脚,碎石钻鞋缝;一到雨天成泥坑,泥点溅裤脚。我常坐在门槛发呆:什么时候能有条干净的路?村里的操场能平整,晚上也亮堂堂的呢? 这份盼头,终究没被辜负。长大后,我竟在工作中找到了这份期盼落地的印记。去年整理旧报纸时,从柜子里翻出叠发黄的报纸,一篇关于清洁乡村的报道让我心头一热——文中写道“全村泥巴路改建水泥路”,配图里村民举着扫帚扫新路,有人笑着抹汗,眼角满是欢喜。指尖划过发黄的纸页,踩泥路的记忆涌了上来,眼眶一下子就湿了,原来我每天统计的报表、整理的档案,都是家乡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脚印。 现在的来宾,早已把“走路不沾泥”的小愿望,长成了“抬头见高楼”的大风景。变化最明显的,是出行的速度——小时候去柳州走亲戚,坐绿皮火车,哐当晃着将近两小时,夏天的车厢又闷又黏,汗顺着后背往下淌。2014年来宾北站通了高铁,再去柳州只要半小时,去南宁也才一个小时,全程享受空调,清爽舒适。去年整理高铁通车十年的报道,看到有人说“从前去南宁上班要早起赶火车,中午才到;现在早上在来宾吃碗米粉,晚上还能回来看电视”,我忽然想起第一次坐高铁的场景:窗外的稻田、蔗林“唰唰”往后退,车内的我心中狂喜,原来来宾和外面的世界,早已贴得这么近。 我刚进单位时,连数据统计流程都搞不清。第一次接手任务,对着表格反复核对,生怕错漏一个数字,磨磨蹭蹭耗了大半天,桌上的茶水凉透了,都没顾上喝一口。可现在再处理数据,早已没了当初的慌张,顺手就能把乱糟糟的信息理得清清楚楚。我常想,我和来宾的成长,就像报表里的曲线:城市的曲线每向上抬一分,我成长的轨迹就跟着往前挪一步。 如今,我常在傍晚加班的间隙走到窗边,正对着桂中大道和红水河大道交会的十字路口——车流织成光河,车灯、路灯与商铺招牌的光层层叠叠,亮得晃眼,空气里都像飘着细碎的光粒。看着眼前的光景,心里特别踏实。 记者节又至,握着鼠标、盯着报表,我更明白了这份职业的意义——不仅是记录一座城的变迁,更是守护一段共同成长的岁月。未来,我还会陪着来宾继续走下去,记它的烟火、守它的成长,和它一起奔赴烟火升腾、岁月安暖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