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清晨的露珠还挂在桂中水城的水杉叶上,我站在桂中桥中央,看一湖碧水载着晨光缓缓南流。来宾,这座年轻却又充满厚重历史底蕴的城市。17年前,我背着采访包走进眼前这片土地时,脚下还是泥泞的村道,如今镜头里已是花草繁茂、高楼林立。 记得2010年那个暴雨倾盆的夏夜,我跟着抗洪抢险队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跋涉。照明灯光里,消防战士紧紧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边跨上冲锋舟一边哄着孩子:“不怕,不怕哦。”这时,紧跟在后头的孩子母亲脸上的愁容舒展开来,她主动面向镜头,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尤深的话:“记者同志,记得告诉大家,我们不怕洪水!那么多救援人员在这里,我们很安心。”这带着些许壮腔的呼喊声,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我深知,这就是来宾人民挺起的一道“洪流中的脊梁”,而真正的脊梁,是千万双相互搀扶的手。 脱贫攻坚的岁月里,我曾在兴宾区石牙镇的甘蔗林里蹲守近一个星期。村民张大哥用布满老茧的手,教我辨认哪根甘蔗最甜:“茎节要匀称,就像日子得细水长流。”2019年秋天,当他家第一辆小轿车碾过新修的水泥路时,整片蔗海都漾起了绿色波浪。我在采访本上记下这样一句话:“扶贫不是把水桶装满,而是点燃心中的火把。”如今,分布在来宾各县(市、区)各个乡镇、村屯的驻村工作队,正举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熊熊火把,连成璀璨星河,照亮了村庄的夜晚。 蔗浪翻涌、桑园叠翠,稻田金黄、青山绵延;钙基新材料迸发创新火花、纸基新材料书写绿色篇章、生物医药孕育生命希望、金属新材料锻造工业硬脊梁——从事媒体工作短短十几年,我亲眼见证这座年轻城市的华丽蜕变,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成一首激昂的发展交响曲。 用摄像机追光逐影的道路上,满是人们心手相牵的温暖力量。就像几年前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参加一次采风活动时所遇见的情景——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受到瑶族群众的热情款待,80多岁的盘奶奶捧出珍藏的米酒,非要给年轻的广东游客抿上一口。她说:“喝过同心酒,就是一家人。”镜头里,老奶奶的五彩瑶衣在夕阳下格外耀眼。美酒传递间,那碗里涌动着的是大瑶山深处永不干涸的温情。 17年记者生涯,录像带换成了数字卡,采访本从纸质变到了云端,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当我在新闻里与观众分享桂中水城的夜景时,当我的视频让偏远山村的农产品走向大市场时,当“00后”实习生举着云台相机喊我“老师”时,我忽然明白:新闻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需要用双手焐热的时光碎片。 当我轻轻翻开书架上那一本本泛黄的采访本,仿佛听见17年前那个青涩的自己轻声发问:“你准备好用一生去见证了吗?” 而答案,早已写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年轮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