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文增的爱人向记者展示即将吐丝接茧的蚕宝宝。
“我在今年翻修了一下这个育蚕室,共花掉一万多元。”10月13日,兴宾区良塘乡里望村委木托村贫困户韦文增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而这些钱差不多是他们家一年的收入,为何韦文增如此破费翻修育蚕室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育蚕室一探究竟。
一走进育蚕室,“沙沙”声不绝于耳,又白又胖的蚕宝宝在慢吞吞地蠕动,韦文增的爱人正用新鲜的桑叶喂它们。“蚕室翻修后,养蚕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按目前的生长情况来看,只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及病虫的干扰,今年蚕吐丝结茧情况应该非常好。”韦文增的爱人说。
据了解,韦文增一家五口人,只有四分水田和一亩甘蔗地,如果不外出务工基本没什么收入,加上三个孩子上学开销大,他们家于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为了改善生活,韦文增努力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2016年春节,外出务工回家过年的韦文增听说种桑、养蚕能赚钱,抱着试一试的念头,他买了一批蚕回家养。然而,韦文增接连养了好几批蚕,都在准备吐丝时全部死掉了,这让他几度心灰意冷,想要放弃。而正是因为经历过多次失败,让养蚕门外汉韦文增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想要成功养好蚕,有收益,关键还是要掌握技术。
“非常感谢当年那一批从市中级人民法院来的驻村扶贫干部,是他们帮助了我。”韦文增动情地说,当时扶贫干部先是为他的三个孩子申请教育雨露计划,解决孩子的升学问题;然后又从农业局请来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养蚕知识,韦文增边养边学,很快就成了养蚕能手。“年底一算账,收入竟有一万多元,这让我更加坚定了通过养蚕脱贫致富的想法。”韦文增告诉记者,2017年他通过租种方式,把原来的三亩桑田扩大到了五亩,养殖规模扩大了,收入也随着大幅度增加。到2017年底,韦文增靠种桑、养蚕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成功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韦文增接到扶贫帮扶人黄先生打来的电话:“那贷款的事情就有劳您费心了。”原来,尝到创业甜头的韦文增今年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5万元,想把桑田扩种到18亩。“桑蚕养殖规模扩大了,致富奔小康的步子就更稳了。”韦文增说。
同时,韦文增致富也不忘乡里,他一边用自己种桑、养蚕脱贫致富的经历现身说法,引导和鼓励村民加入其中;一边还无私地把自己掌握的养蚕技术传授给村民。目前,共带动十多户村民加入到种桑、养蚕产业中,其中3户贫困户也顺利实现脱贫。
“在增哥的带动下,我也开始种桑、养蚕了!”村民韦家克的话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