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天强故居。

韦以忠(左)向记者讲述长辈的革命故事。
革命烈士韦天强故居,位于武宣县东乡镇平岭村民委上平岭村,是武宣县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在故居院内,三块“光荣烈属”和三块“光荣之家”牌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同时也在述说着这个革命家庭的光荣事迹。
从大革命运动(即1924年至1927年进行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剿匪斗争,这个家庭主要成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因身负重伤而牺牲,有的则为革命工作默默奉献……
家中有位“革命老人”
韦天强(原名韦世刚)的父亲韦廷献,自1926年在中共武宣支部的领导下,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选为农民协会的财务委员,成为当地农民运动中的骨干。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农民运动,许多农民运动积极分子惨遭杀害,韦廷献也被迫外逃,数年后才得以返回家乡。当时,正处于大革命运动低潮时期,与上级中断联系的韦廷献只能与农民协会军事委员刘铁民来往交谈,创作诗歌以寄托其忧国忧民之情。
1938年,日本大举侵略我国,国家处在危亡的紧要关头,韦廷献毅然支持自己的三个儿子,世刚(即天强)、世常、世宽(后改名韦颖)参加广西学生军,奔赴抗日前线。
1947年秋,他又坚定地支持韦天强和刘铁民发动武装起义。革命受挫后,他则带领部分家人躲进深山与敌人周旋。
韦廷献不仅积极投身支持革命,还把自己的家“贡献”出去,作为中共广西农委与达开纵队的联络站。解放战争时期,武宣游击战争正打得火热,韦天强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一纵队第十二支队队长兼政委,他的家就成了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为游击战争贡献大量人、财、物的支持。
武宣县解放后,韦廷献被选为武宣县人民代表会议第一至第三届代表,当地群众也尊称他为“革命老人”。
播种希望,投身革命
“在我的印象中,只见过阿爸四次。”韦天强的儿子韦以忠今年72岁,据他回忆,父亲韦天强都是晚上回家,第二天天还没亮就离开,而关于父亲的很多事迹都是听祖父韦廷献和叔叔韦世宽说的。
武宣县东乡镇,作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登极称天王之地,以及西王萧朝贵的故乡而闻名。1909年10月,韦天强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时名韦世刚,后在革命生涯中先后易名韦文耿、韦永仁、韦天强。
韦天强就读武宣中学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在东乡开展得轰轰烈烈。由于父亲韦廷献、表姑丈刘月高是当地农协会的骨干,常有人在家里开会,商量工作,耳濡目染之下,韦天强在心里深深地播下了参与革命的种子。
初中毕业后,韦天强结识了在母校任教的共产党员覃秉寿等进步人士。经过覃秉寿的培养、介绍,1937年1月,韦天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4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派员到武宣建立中共武宣县工委,韦天强担任工委宣传委员。很快,他便聚集了一批进步青年,并从中培养、介绍3人入党,于5月底建立了中共东乡支部,韦天强担任支部书记。
1938年初冬,广西国民党政府招收第三届学生军,韦天强接受党的派遣,为抗日救国投笔从戎,还带着两个弟弟世常、世宽,并动员了10多名有志青年一起参加学生军。临走时,韦天强作诗数首与乡亲告别,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故乡诚可爱,亲朋情更深。为了民族故,献上我青春。”
为发展进步力量,扩大党的工作阵地,韦天强在学生军中团结进步青年,截至1940年8月学生军解散时,他发展了近20名党员,成立了三个党小组。
1942年桂林“七九”事件后,国民党广西当局在全省残酷迫害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韦天强身份暴露,被迫转移隐蔽。后在贺县(今贺州市)狮洞中心校以教员身份掩护,开展活动。在省工委的指示下,他积极发动群众、发展党组织,建立了中共贺县特支。
1947年7月,韦天强从贺县秘密返到东乡,把组织群众发动中秋起义的目的告诉了父亲韦廷献,由韦廷献负责联系刘铁民。
“我爸、阿公(爷爷)同刘铁民三人,进行了彻夜长谈,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韦以忠说。
1947年10月25日晚,起义队伍在韦天强家的晒谷坪集合,然后兵分两路打入乡公所。当时,敌乡长已闻讯逃走,乡警不作抵抗,起义队伍顺利地占领了乡公所,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和粮食。
1948年5月,韦天强受派前往黔桂交界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据点。“就是在这一次远行途中,我爸不幸被国民党军警抓获。5月5日,在狱中壮烈牺牲。”回想起父亲的遭遇,韦以忠含泪哽咽。
1948年9月下旬,中共桂柳区工委在给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报告中,专门汇报了一个名为韦天强的共产党员牺牲的过程。报告中这样写道:“韦天强的牺牲,是广西党的一个重大损失。”
“坚定革命信念,永远跟党走,是父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韦以忠说,父亲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他将终身以此感到自豪。
兄弟相伴,阻击日军
韦世常是韦廷献的三儿子,1938年11月参加广西学生军,赴博白、陆川等地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秋,韦世常考入黄浦军校第四分校学习,后因军校排挤,打击共产党人,他弃学逃跑,被军校当局通辑。
1944年11月,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1945年1月25日,中共武宣县东乡支部得到情报,300多名日军将分乘5只驳船,另有12只橡皮艇作掩护,从武宣黔江顺流前往桂平,便召集了一支80多人的抗日义勇队在大藤峡红石滩等待伏击,韦世常任敢死队队长兼机枪射手,他的堂弟韦世光也在其中。经过一天的激战,义勇队击毙日军联队队长及以下官兵120多人,而韦世光等三名义勇队员也英勇牺牲。后为纪念三位勇士,东乡党支部在东乡建塔立碑。
1947年秋,韦世常参加贵武中秋起义任大队长,在率队攻打勒马战斗中,头部被飞弹击中造成重伤。武宣县解放后,他仍带伤坚持革命工作。1950年,因伤势再次发作,经医治无效逝世,时年31岁,后经武宣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