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康
汹涌的临津江,滚滚流向南,雄伟的马良山,站立在江边。
满山松林长年绿,悬崖陡壁高齐天,
像一个英雄的朝鲜人,日夜守卫在临津江湾。
……
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流传在朝鲜前线、祖国各地的一首颂扬马良山战斗的歌曲——《英雄的阵地马良山》。这首歌中所提到的马良山正是我市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王洪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11月13日,记者来到87岁的王洪康位于兴宾区平阳镇的家中,聆听他的战地故事。
十八少年勇气佳
从军缘起大红花
1951年1月,18岁的王洪康还在读书。一天,学校安排他给参加志愿军的新兵戴红花和送行。在队伍中,他看到了房族兄弟罗洪瑄的身影。“胸戴大红花太神气了,我跟着队伍去集合点报到,我也要参军!”王洪康说。
王洪康告诉记者,他们二人先是一起到宾阳县黎塘火车站上车,经过几天几夜后,火车到达辽宁锦州。之后的一个多星期,两人跟随队伍在锦州完成战前军事知识学习和战斗技能实操速成训练。
“敌人非常凶狠,天一亮就开始有敌机轰炸。我们只能白天隐蔽,晚上行军。”王洪康说,他所在的部队从安东(辽宁省丹东市)进入朝鲜,之后连续步行几个昼夜,才与先遣部队在马良山集合。
烈士坟墓遭轮轰
卫生兵泪洒战场
王洪康告诉记者,在马良山上,他是一名卫生兵。只要有战士在阵地上受伤,他就要马上过去,进行阵地紧急救治。而对于一些受伤比较严重的战士,则在紧急包扎后,转由其他卫生兵负责送到后方医院救治。“在战场上,我们都特别英勇、特别有劲。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外,还因为有歌声壮胆。”原来,王洪康所在的部队有个传统,那就是上战场都要唱歌。
但再乐观的人也会遇到伤心事,王洪康也不例外。“敌人简直惨无人道,轮番轰炸烈士的坟墓。”说到此处,王洪康热泪盈眶。他介绍,每次战斗结束,我方都会将不幸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就地掩埋。而敌方为了摧垮我方的意志,会特意轰炸烈士的坟墓。
“看到烈士遗体因轰炸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很悲愤,但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打赢敌人的决心。”马良山战斗结束,王洪康又跟随部队到上甘岭作战。他说,之所以可以坚持到战争胜利,正是因为有必胜的信念。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根据老人回忆,他于1956年6月回国,在辽宁参与部队营房建设。后又返回来宾老家,在溯社邮电所上班至1993年退休,而他的房族兄弟罗洪瑄则跟随部队驻扎在宁夏,现在银川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