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忻城县易地扶贫安置点增仰小区,看到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楼房,其中就有班洪权和妻子欧阳庚兰的新家:初冬的暖阳透过窗户,照射进家中,整个客厅显得格外明亮、温暖。
欧阳庚兰说:“以前住在山区,房子是木屋,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原来,班洪权一家住在增仰村,地处大石山核心地带,交通闭塞、石漠化严重,是当地有名的“穷窝窝”。“女儿在南康小学读书,每天往返要2个小时,早上5点我们就拿着手电筒送她上学,中午家婆又要去给女儿送饭。”欧阳庚兰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搬出“穷窝窝”,孩子上学就在旁边的中学,而且政府还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住进了新小区,工作也搞定了,和欧阳庚兰一样的还有蓝美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参加2020年来宾市忻城县第1期螺蛳粉培训班。“政府除了给我们安排公益性岗位,还时不时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蓝美先说,这次螺蛳粉培训班的学员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
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培训班学员蒙惠勤也感受颇深。“以前住在山区,生病拿药都用‘土方子’,病很难好。现在,社区卫生所就在楼下,医院也不远。小病就在社区卫生所治疗,大病就去医院,而且不用担心费用的问题。”蒙惠勤说,不久前,她的家婆因心脏问题需要做手术,总费用是1万多元,最后他们只自费交了400多元,因为政府帮交了今年的新农合费用,得以报销绝大部分费用。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像欧阳庚兰、蓝美先和蒙惠勤搬迁后的幸福生活,只是我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加快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搬迁户提供教育、卫生、医疗、综治平安等社会公共服务;协调推进医疗保障工作,加大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力度,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让挪出“穷窝”的4万名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实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我市共投入27.3亿元完成安置项目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项目建设,落实后续产业和就业帮扶,建设了28个集中安置点、36个建设项目,建设住房10077套,搬迁40877人,实现入住率100%;建设(含改扩建)3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实现搬迁户能够就近上学;建设10个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养老实现就近就医、就近办理。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39114人,已参保缴费39114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1-8月,全市易地搬迁贫困人口住院4923人次,住院总医疗费用3111.79万元,费用报销金额2832.65万元,住院报销比例高达91.03%;同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和培训力度,全市累计发放产业奖补4433.3万元,并成功引进18家扶贫车间,帮助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全市10128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9805户搬迁户已全部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安置点各类服务设施,强化产业扶持,加强精准培训和就业帮扶,全力以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市水库移民管理局局长刘陆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