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我市警方重拳扫毒成效显著       来宾市护理学会成立       来宾市第三次少代会召开       我市启动抗疫一线职工疗休养活动       乘风破浪 逆流争先       2020来宾冬季汽车展销会开幕       市政府党组召开会议       市政府常务会议召开       农生文到兴宾区、市工业园区开展“奋战70天攻坚四季度”督导调研       市检察院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市宣讲团继续开展宣讲活动       宪法宣传进乡村       航空知识进校园       海升沃柑丰收在望       本榨季糖料蔗生产机械化作业补贴达445万       广西大病保险最高可报销50万元       城区321辆公交车接受上门“体检”       蒙古国的爱心羊肉“到货”啦       3项目喜获全国全区大奖       自治区宣讲团到忻城宣讲       企校“牵手”解决用工难题       雷应敏带队开展巡河并督导检查河道“四乱”整治工作       
 
 

福建三明:红色文化“火”起来

作者: 新华社记者许雪毅     来源: 新华社     时间: 2020-12-15

这个月,“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团荣获中宣部评选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这让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卢燕琴感到高兴。她尤其高兴的是,宣讲工作得到一批年轻人的肯定。

“年轻人说,之前感觉先烈离他们很遥远。现在听了三明的红色故事宣讲,发觉先辈的牺牲如此令人动容。”卢燕琴说。

三明是一片红土地,其红色历史可以用“一区三地”概括: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1930年,毛主席率领红四军,途经三明时写下《如梦令·元旦》,盛赞这片土地“风展红旗如画”。

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表示,三明3万多人参加红军, 到达陕北后三明籍红军战士仅幸存76人,在册革命烈士6610人,还有许多烈士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发掘红色故事的初衷就是激励年轻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担当红色文化。”

为此,三明“全市总动员”。三明市政协副主席朱一勤告诉记者,三明通过深入挖掘,在全市广泛征集300多个红色故事的基础上,汇编整理出70多个红色精品故事,编印了《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汇》《三明红色文化读本》等书籍。

有了红色经典故事, 还要让更多人知晓传颂。去年6月,三明市委决定由市发改委(苏区办)会同市委宣传部专门组建红色三明故事宣讲团,从16447名参赛选手中选拔出包括烈士后代、机关干部、人民教师、文化工作者、国企职工等在内的17名优秀红色三明故事宣讲人。

“我们深入国家部委、省直机关、部队、高校和企业等地,最近刚去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宣讲过,很多人听了都表示感动。”卢燕琴说,红色三明故事不仅要“红”动三明,而且要在福建省乃至全国产生反响。

在此背景下,人们更重视在挖掘保护红色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振青告诉记者,市里支持推动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成为全市红色旅游龙头,支持清流县林畲毛泽东旧居旧址群、明溪县滴水岩战地医院等进一步还原再现红色印记,支持泰宁县利用红军街、永安市利用马洪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遗迹,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在创建红色景区和评选中央红军村的基础上,我们精选了两条红色精品线路,做大做强红色旅游。”

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是全国首个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命名的专题纪念馆。副馆长林晓春说:“孩子们可能一开始对红色文化没什么感觉,但实地参观了纪念馆,听了红色故事后会有所触动。”

打造红色品牌,也带动了乡村振兴。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是原中央苏区重要据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苏区兵工厂和红军医院等旧址。2017年以来,福建省纪委监委干部詹志勋来到水尾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引进各级帮扶资金,修缮红色旧址群,并通过唱红军歌、住红军屋、走红军路等研学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红色担当”。

詹志勋给记者看他手机上的照片,那是几天前,建宁县黄埠小学的60多个学生穿着红军服在水尾村活动的情形。

那天,詹志勋告诉孩子们: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红军愿意来水尾村参加革命。他说,无论革命年代还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一直都有愿意为国家奉献、为人民付出的人。做这样有情怀的人,人生会更开阔。他讲得有些激动,发现“孩子们眼睛亮亮的”。

 
 
编辑: 何鑫
 
 
 
 
 
我市警方重拳扫毒成效显著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
自治区代主席蓝天立深入来宾调研
来宾市稳中求进推动工业高质量 ...
我市全力推进三江口新区发展综述
 
|
|
|
|
|
版权所有:来宾日报社
Copyright(C) 2017 www.lb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许可证编号:4511320090001    桂ICP备07001937号   桂公网安备 45130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