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公园的一隅便会支起一个特殊的摊位。这个摊位不卖商品,只教授急救技能。摊主是一对夫妻,分别是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副主任和急诊科护士长。两人坚持摆“急救地摊”8年多,并开展公益讲解,帮助10余万人掌握“救命术”。(8月12日《人民日报》) 医生支起“急救地摊”,免费教市民急救技能,诠释了医者仁心,让医者价值外延。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逐年攀升,每年约有55万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发生在院外,急救车往往无法在“黄金救援时间”,内赶到现场。虽然一些地方开始重视普及急救知识,但接受过急救培训的群众仍然不多。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免费教群众急救技能,让更多群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这样当身边出现急病患者时,才能利用好“黄金救援时间”,让更多急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然而,免费教群众急救技能不能仅寄希望于个别医护工作者的公益行动,还需要相关部门重视起来,让普及心肺复苏知识走上街头、社区以及田间地头。 公众未能掌握心肺复苏技能,还表现在被称为心脏骤停患者“救命神器”的AED在国内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我国一些地方开始重视AED体系建设,但配备AED的城市仍然较少。已经配备AED的城市,其发挥的作用也有限,AED存在“装得上用不了”的尴尬。比如存在不规范投放、配置不全等问题;公众不会使用AED,不具备相应知识,使用培训率不高,这些都影响AED的使用率。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重数量,加大推广AED在公共场所的配置。另一方面要重质量,如要加强培训,让更多人接受急救培训,增强急救意识。而对于AED的设置,要更加合理,防止出现重建轻管、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推广“急救地摊”,需要有更多专业人士走上街头、走进人群。当涓涓细流汇成海,各类“急救地摊”越来越多,将有利于提升现场急救的成功率。当然,也要看到“急救地摊”背后的问题,要有制度性反思和制度性改变,才能让“急救地摊”得以全方位摊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