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莫让假农技专家坑农害农
作者:江德斌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8-13

近日,有不少农民称在网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记者发现,这些网络主播看起来非常专业,热心地为农民解决各类农业种植遇到的问题。而仔细辨别发现,短视频中不仅有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肥料和农药的内容,还有不靠谱的农技“小妙招”。假身份、真套路,这些活跃在镜头前的“农业专家”,大多未涉足过农业,甚至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却能靠着量身打造的人设在屏幕前侃侃而谈。(8月11日央视财经)

看似专业的“农业专家”,其实从未下过农田,不懂农业知识。当农民满怀希望地向所谓的“专家”求教时,殊不知却成了“猎物”。这些“假专家”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虚假人设,危害不容小觑,其违规销售的农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传播的农技“小妙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扰乱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

“假专家”通过捏造身份构建权威形象,利用农民对科技的敬畏,对增产增收的渴望,兜售所谓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其实,这套玩法曾在医疗、教育、保健品等领域上演,均是利用信息差、权威形象忽悠不知真相的消费者,借以兜售价高质次的产品、课程等,获得非法利益。

假农业专家泛滥成灾,暴露出平台监管严重失职。当前算法推荐机制重视用户停留时长、互动等数据,对主播身份、内容真实性缺乏辨识。一些平台为了流量利益,甚至暗中鼓励打造“专业人设”,此种纵容态度无异于为虎作伥,使网络空间成为骗子的温床。平台不能一边享受“三农”流量带来的商业利益,一边推卸审核责任。

农村知识服务体系的缺位,也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偏远地区,正规农技推广队伍面临人员老化、经费不足的困境,难以及时响应农民需求,供需失衡使农民转向网络寻求帮助,而缺乏数字素养的他们往往难以辨别真伪。

遏制假农业专家坑农害农,需要打出“组合拳”。平台必须建立农业领域创作者资质认证制度,对声称专业身份者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加强对农业类账号的审核管理,对虚假宣传、违规带货等行为及时封号处理。监管部门应当建立跨平台的农技内容“黑名单”,对假冒者实施联合惩戒;依法严惩虚假宣传、非法从事农技服务以及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政府需加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技服务体系,让农技人员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

 
 
编辑: 刘新勇
 
 
 
 
 
锐意改革促发展 健康惠民有“医”靠...
守护“银发幸福” 绘就“民生暖色”...
办好“一本证” 解决“一类难”
勠力同心筑平安 法治护航促发展
农户“轻装”种田 沃野“智”焕新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