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假农技真骗局,信任岂容收割
作者:孔德淇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8-13

近日,有不少农民称在网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记者发现,这些网络主播看起来非常专业,热心地为农民解决各类农业种植遇到的问题。而仔细辨别发现,短视频中不仅有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肥料和农药的内容,还有不靠谱的农技“小妙招”。假身份、真套路,这些活跃在镜头前的“农业专家”,大多未涉足过农业,甚至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却能靠着量身打造的人设在屏幕前侃侃而谈。(8月11日央视财经)

这些假农技主播的套路,堪称精准“围猎”。他们深谙农民盼丰收的急切心理,把账号包装得极具专业感,几句“亩产增收30%”“包治病虫害”的承诺,让不少农民卸下防备。揭开伪装,全是赤裸裸的牟利算计。普通农药换个包装,变为“秘制增产神药”;过时的种植方法改头换面,成了“独家专利技术”。更荒唐的是,有些“专家”连基本常识都混淆,教北方农民种喜温作物,让耐旱品种多浇水。

农民之所以容易上当,根源在于“太需要”与“难获得”的矛盾。农业生产风险高,病虫害、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能让一年辛劳付诸东流,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渴求比任何群体更显迫切。但现实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存薄弱环节,部分地区农技站人员老化、力量不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打不通,农民遇到问题问不到人、得不到准信,供需缺口让假专家有了可乘之机。

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辨伪难度。多数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有限,对于“专家”“大学”等自带权威光环的标签,“增产”“保收”等直击痛点的承诺,难免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而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更让虚假内容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形成“骗子赚流量、农民付代价”的恶性循环。

打击假农技主播,不能仅靠农民擦亮眼睛,必须多方协同、标本兼治。监管部门要“快准狠”,对涉嫌虚假宣传、销售伪劣农资的账号及时查封并追责。尤其要深挖背后的产业链,从虚假人设打造、劣质农资生产到销售引流,一查到底、连根拔起,让骗子无处遁形。

平台必须守好“第一道岗”,完善账号审核机制,对“农业专家”“农技指导”等账号要求提供资质证明;加强内容审核,对夸大宣传、违背常识的视频及时下架;建立农民举报绿色通道,对骗局露头就打。流量之上,更该有责任担当。

此外,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让专业人员沉下去,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利用正规平台打造真专家IP,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农技知识;建立权威的农业信息发布渠道,让农民找得到、信得过。揆诸现实,一些地方组织农业专家直播答疑,当场解决病虫害问题,农民看得懂、用得上,自然不会再信假专家。

田野里长出来的,应是饱满的作物,而不是骗子的贪婪。让真技术走进田间,让好政策落到地头,让勤劳双手换来实在收成,才是对“三农”真正的助力、对每一份耕耘最好的回应。

 
 
编辑: 刘新勇
 
 
 
 
 
锐意改革促发展 健康惠民有“医”靠...
守护“银发幸福” 绘就“民生暖色”...
办好“一本证” 解决“一类难”
勠力同心筑平安 法治护航促发展
农户“轻装”种田 沃野“智”焕新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