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湾选矿厂的轰鸣中,“85后”副总工程师、金湾选矿厂副厂长刘兵用14年的坚守,将青春与智慧熔铸进矿山的每一寸土地。这位头戴安全帽、指尖常捻矿样的自治区劳动模范、选矿高级工程师,用实干与创新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选矿人生”。 泥泞中的初心:择一事终一生 2011年盛夏,中南大学毕业的刘兵背着沉甸甸的专业书籍,走进广西中金岭南矿区,眼前的景象却与理想中的现代化矿山相去甚远:卡车碾过的道路泥泞不堪,老旧球磨机发出沉闷轰鸣,简易铁皮瓦房里潮湿难耐。 半年间,同批入职的20名大学生离开了大半,有人直言“这里看不到未来”。刘兵却穿上橙色工服,戴上安全帽,毅然走进车间。“矿山需要技术人才,总得有人坚守这里。”这一守,便是14年。 创新中的担当:敢啃硬骨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2年,3000t/d选矿厂扩产改造项目启动,刚入职一年的刘兵,作为选矿小组最年轻的技术员加入攻关组。白天,他在工地协调施工、记录数据;夜晚,在湿热的办公室里挑灯审核图纸、研读手册。 项目调试初期,浮选泡沫层不稳定、回收率不达标成了“拦路虎”。刘兵连续一周驻守现场,反复比对药剂配比、矿浆浓度等参数,通过优化液位控制系统、增强搅拌强度等措施,最终让铅锌回收率分别提升7%和2%,年增效超1000万元,该项目还荣获“中国有色科学技术奖”。“他讨论起技术方案就像打了鸡血。”副总经理王颢敏的评价,道出了这位青年技术员的拼劲。 细节中的智慧:向能耗要效益 选矿厂是有名的“电老虎”,电费占生产成本近三成。刘兵的“节能三部曲”,让选矿厂2024年电耗较2016年下降18%。“省下的每一度电,都是矿山的未来。”这是刘兵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推行“以碎代磨”技术,矿石破碎粒度从-15mm95%降至-12mm95%;创新中矿前移磨矿+硫酸铜分别调浆协同方案,构建“解离度提升+能耗下降”的良性循环;精细化管控药剂用量,使直接材料成本年降17.84%,年节约生产成本超300万元。 《3000t/d选矿厂节能降耗优化改造》《浮选流程技改与实施》等十二项技术创新、《充气式浮选柱浮选铅锌硫化矿石的工艺》《一种黄铁矿的制备方法》等多项国家专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这些成果背后,是刘兵对“毫厘之间见效益”的极致追求。 传承中的坚守:甘当领路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青年导师,刘兵推行“三个一模式”: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批人才。三年间,2名工程师、7名助理工程师、4名技师从他的团队走出,“00后”技术员设计的“一种铅锌浮选装置及工艺”获国家专利。 今年6月,6000t/d新选矿厂项目正式动工,刘兵带领平均年龄26岁的青年突击队奋战一线,深夜的厂区里,他与年轻技术员并肩研读图纸、推敲细节的身影,成为技术传承的生动写照。 十四载寒来暑往,当年的青涩学子已成长为选矿技术骨干。在广西矿业的土地上,刘兵用坚守诠释初心,用创新书写担当,让“劳动模范”四个字在机器轰鸣中熠熠生辉,也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答卷写下了动人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