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兴宾区良江镇思槓村委白机屯,记者见到了10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黄海廷。岁月在他脸上刻满痕迹,但谈及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老人的眼神依旧明亮,仿佛回到了那个青春热血、为国而战的年代。 从校园到战场:觉醒的青春抉择 “我爸爸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一定要读书,读书能明事理、能改变命运。”黄海廷说,妈妈还打了一个比喻:“黄金没有乌金贵,乌金就是墨水。” 1949年底,正在来宾县城读书的黄海廷,受肖雷同志的号召,心中燃起了迎接解放军、报效国家的热情。“肖雷到学校跟同学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政治主张,让我们去迎接解放军,我们就一起跟着去了。”黄海廷说,当时他们唱着歌谣迎接解放军进城,“解放军,顶呱呱,真伟大,人民团结一条心。” “有些同学不学习,不知道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了,还说解放军来了不会长久的,反而去跟土匪做文职。”黄海廷说,这些人思想幼稚、没有立场,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 那时黄海廷就报名参军了,他被派到柳州沙塘军政干校学习、培训。“我们既开展思想学习、历史学习,又学习军事技能。”黄海廷说,在柳州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先后到桂林军政干校、金城江436团学习。经过学习,黄海廷褪去青涩,他学会了打靶、投手榴弹,更懂得了军人的规范姿态,比如“立正时要两眼平视,下巴后收,两手打开60厘米。” 当抗美援朝的号召传来,黄海廷毅然写下志愿书。“国家有难,谁不服务?”黄海廷老人提高了声调,“十四年抗战才结束,不能再让中国成为殖民地!”这份觉悟,让他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鸭绿江彼岸:冰与火的战场记忆 “当时,我被分到了37军,已是一名班长了。”黄海廷回忆起在异国他乡的战斗生活,当时美国飞机轰炸得厉害,只能晚上行动,而所有的汽车只能开一盏灯,一辆跟着一辆,就这样进入朝鲜。 “我们到朝鲜的任务就是修建机场跑道、停机坪、滑行道等重要设施,同时承担防空警戒任务并拆除了大量敌机投下的炸弹。”据黄海廷回忆,在朝鲜他们都是住在野外的森林里,夜晚冷得上牙打下牙咯咯作响,而白天美国的飞机会来轰炸,只有晚上才能行动。 “那时中朝军民一家亲,我们开饭的时候,朝鲜民众便拿着碗与我们一同用餐,一起劳动。”黄海廷说,朝鲜人民的生活也很辛苦,志愿军战士们也帮助朝鲜的阿妈妮劳作,收拾被炸毁的房屋。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黄海廷用乐观鼓舞着战友。“当时我还编了一段快板。”黄海廷随即通过口技配合手部动作,生动表演起来,快板词节奏鲜明、韵味十足:“志愿军真勇敢,日日夜夜在山里,山沟里的水又腥,战士拿它当饭汤,为了抗美援朝保家乡。”黄海廷说,这段快板还获得了二等奖,作家评价其“开门见山,内容扎实”,我当时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弯弯绕绕,直接体现我们中国志愿军在山林里的艰苦朴素生活。 据黄海廷回忆,在朝鲜时由于经常受到美国飞机的轰炸,志愿军战士们就挖堑壕躲避。“每次美军飞机来袭时,防空警报一响,所有人必须在5分钟内进入掩体。”黄海廷说,当时我们还没有战机,只能用高射炮来打美国飞机,领导要求全体人员要令行禁止,军纪严明,飞机空袭的警报一响就要迅速行动,做好隐蔽,让敌人找不到目标。“但还是有很多战友倒在了朝鲜战场上,他们牺牲在美国飞机的轰炸、扫射中。”黄海廷哽咽地说,我们班12人去朝鲜参战,但回来的时候只有8人了,有4人牺牲了,我的战友、城厢镇的韦必达就牺牲在朝鲜。 黄海廷说:“部队入朝作战仅去了3个多月,完成任务后就回国了。” 归来与守望:七十载的家国情怀 “我们回国休整后,联欢晚会上,领导对我们说:‘现在战争结束,我们胜利了,有些同志年龄也不小了,该回家安居乐业了。’”黄海廷说,他还深深地记得领导的嘱咐“要以爱为根,要爱就深爱,组成家庭,不爱就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以功臣自居,摆姿态”。退役后,黄海廷回到良江镇思槓村委白机屯,在此扎根,过着平凡的农村生活。 “那时候饿肚子,大家说我当过志愿军,有见识,就选我当生产队队长。”黄海廷说,当时铁路那边有60亩地是生产队的,但由于大雨将通过铁路的桥冲毁了,村民无法开展耕作,担任生产队队长期间,打报告给交通局,借用钢管建桥,筑起了两座简易的桥梁,目前桥梁都还在。 谈及如今的生活,黄海廷满脸欣慰:“现在很舒服,享受了很多国家福利,也感受到大家对我的关爱。”他常告诫子孙和年轻人:“要多读书,听党的话,听老师的话,人要有学问,才能懂得道理,少年不努力,老来徒伤悲。”黄海廷老人现在生活尚能自理,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从投笔从戎到浴血奋战,再到荣归故里默默奉献,黄海廷用一生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这位百岁老兵的故事,是抗美援朝精神的一个缩影,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