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农每天劳动时间减少2小时,桑园每亩年均增效约950元;家蚕全龄饲养成活率大幅提升;病虫害发生率显著下降;桑叶质量产量不断增长…… 这是来宾市在蚕桑主产区——忻城县推广应用“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结出的硕果。科技赋能,正推动桂中大地传统蚕桑产业焕发生机,成为助农增收的有力引擎。 据介绍,“5+1”模式是由来宾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来宾分院)主导推广,通过集成应用5项关键技术创新(即建设高产优质桑园、推广人工饲料育小蚕、改善大蚕桑叶育环境及规范操作、开展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行机械化作业),构建1支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团队。 在该模式引领下,全市桑园管理既出彩又高效。如在引进“桂桑5号”“桂桑6号”等耐旱高产良种基础上,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地膜覆盖以及精细化管理等配套技术,桑园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忻城县桑叶产量增长6.8%,桑螟、桑尺蠖等病虫害发生率下降9.6%,为家蚕饲养提供了稳定优质的桑叶保障。“现在我们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和科技管理桑园,既省时省力,又环保高效。”当地蚕农纷纷点赞。 除此之外,人工饲料育小蚕技术的推广,也让养蚕省事省力。位于忻城县安东乡的广西中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银红艳对此感触颇深:“以前养蚕要看天吃饭,现在采用人工饲料育小蚕技术,再也不愁桑叶不足和天气影响产量问题,共育小蚕省时又省力!” 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家蚕全龄饲养成活率从72.4%跃升至87.1%,张种产茧量增加7.6%~7.8%;古蓬、红渡、安东等地建立高标准家蚕饲料育基地,实现规模化应用突破。 在机械化作业环节,“5+1”模式优势更为明显。通过引进“桂蚕8号”等优良家蚕品种,并应用正压式水帘空调控温控湿机精准调控蚕房环境,将家蚕病害发生率有效控制在0.8%的低水平,实现节本增效12%。同时,推广胶粘式方格蔟及便利型摘茧机后,蚕农每天劳动时间减少2小时,桑园每亩年均增效约950元。 在高效模式落地生根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团队保驾护航。自2022年起,来宾市农科院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4家高校(科研单位)的10位专家,组成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忻城团),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推广。截至目前,特派团累计在忻城县12个乡镇开展技术培训40余期,培训蚕农超3000人次,培育乡土技术人才60多名。 “我们不仅带来新技术,还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手把手教蚕农科学养蚕。”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广西忻城团蚕桑产业组组长、来宾市农科院副院长罗平介绍说。 “科技赋能和创新模式,是推动来宾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来宾市农科院院长冯斌表示,“5+1”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促进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更带来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当前,随着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的推进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创建,来宾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下一步,我市将依托这些平台,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5+1”等新技术和新模式,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推动蚕桑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为乡村全面振兴描绘更加绚丽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