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蔗”里石榴红 同心酿甜蜜

——兴宾区以甘蔗产业绘就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作者:覃方丽 韦园娇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7-28

炎炎夏日,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正焕发勃勃生机。这片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的土地,既是甜蜜事业的“示范田”,也是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携手致富的“连心桥”,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的展示区,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甜蜜产业同频共振。

土地为基,铺就团结“同心路”

凤凰镇黄安村6000余亩连片蔗海,曾是2700多块零散的“巴掌田”。2015年,村民余云开带着9名乡亲喊出“土地整合、抱团发展”的口号,将“巴掌田”变成了“整块布”,碎片化耕地由此整合为72块规模化良田。土地整合的不仅是耕地,更是人心;亩产提升的不仅是产量,更是民族凝聚力的具象化表达。

通过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各族群众携手探索出脱毒种苗、甘蔗防倒伏、气象赋能、智能滴灌等技术,使甘蔗亩产从4吨跃升至8吨,每亩增收至1200元。这本“甜蜜账本”,密密麻麻写满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辛勤汗水,是民族团结力量汇聚的生动体现。

文化为媒,共谱交融“协奏曲”

近年来,凤凰镇黄安村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成了网红打卡地,还是“广西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中国·兴宾 自行车大赛”“蔗夜黄安 有模有样”等活动的主阵地,是各族群众聚会交流的大舞台。

每年“广西三月三”举办的“‘蔗’里最甜”民俗活动,上万名各族群众身着盛装,在壮族扁担舞的铿锵、瑶族铜鼓舞的热烈、汉族采茶戏的婉转、苗族芦笙乐的悠扬中,将传统节庆升华为民族融合的文化盛宴。值得一提的是,将甘蔗元素融入非遗——用蔗叶编织五彩挂饰,用糖画再现“刘三姐”传说,让“广西三月三”真正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盛宴。活动期间,壮族阿妹韦美凤与汉族小伙黄志强合作表演的《蔗海情歌》,不仅登上了广西卫视,更在网络上引发热潮。这样的文化交融,让各族群众从“土地上的邻居”变成了“心连心的亲人”。

产业为链,织密共富“幸福网”

一根甘蔗“七十二变”,变出助力乡村振兴全产业链的致富钥匙:蔗渣化身环保餐具,糖蜜转化为酵母原料,蔗叶加工成饲料肥料……这条“甜蜜产业链”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伴随着返乡青年余才库组建的农机服务队的轰鸣声,跟随致富能手黄建旭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习近平总书记“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殷殷嘱托,正在这片热土结出硕果——去年,基地带动2000多人增收,蔗农家庭户均存款突破10万元。

“甘蔗甜,日子更甜。”该基地创新“家门口就业”模式:甘蔗分拣收割,智能设备操作,滴灌植保中耕、打捆运送等就业岗位,为各族群众每月增收2000至3000元。加上甘蔗订单合同和基地入股分红,真正把一根甘蔗“吃干榨尽”,乡亲们口袋鼓了、笑容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产业振兴的“幸福网”越织越密。

民生为本,书写甜蜜“新答卷”

兴宾区注重加强蔗区建设,指导蔗农科学种蔗、补贴蔗区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推进原料蔗生产机械化、定点对口帮扶助困等,并推行“订单农业+技术支持+资金扶持”助农模式。在这份“甜蜜事业”中,壮、汉、瑶等各族群众自发组建“技术帮扶队”,一根根甘蔗成了连接各民族的情感纽带,群众的智慧在产业升级中碰撞出璀璨火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作实践,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

2024年春节,各族群众自筹资金修建“同心圆步道”,黄安村的韦爷爷感慨:“过去各过各的节,现在天天像过节。”“我们由衷感谢共产党,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这是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带来美好生活的真切感恩,也是民族团结在这片土地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蔗浪翻涌,石榴正红。兴宾区以甘蔗为笔、以团结为墨,在八桂大地上绘就一幅各民族紧密团结、抱团发展的壮美画卷。当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甜蜜事业”必将孕育出更加璀璨的幸福之花,让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


 
 
编辑: 刘霞
 
 
 
 
 
逐绿而行结硕果 向林而兴惠民生
来宾市介绍“五千九百”产业引擎发力...
“诚”植沃土 星光闪耀
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广西主...
韦韬在来宾市调研,强调做大做强工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