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罗倩尹 实习生 覃春娜 覃慧芳) 最近,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基孔肯雅热进入大众视野。受汛期和高温天气影响,蚊虫进入繁殖高峰期,且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加之暑期跨省、跨境旅游人数增多,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因国内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地续发传播的风险较高。8月12日,记者从来宾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尚未报告输入或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但存在这些疾病传播媒介——伊蚊,需保持高度警惕。 据悉,在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中,广西被列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Ⅰ类地区,与广东属同一风险级别。各地各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筑牢传播屏障。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靠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一般1至12天会发病,多为3至7天,典型症状是突发高烧、关节痛,可能伴有皮疹,多数人1至3周便能好转,少数人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和特效治疗药,预防的核心是防蚊、灭蚊。预防蚊媒传染病关键要做到“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前往流行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 记者走访发现,来宾市民防范基孔肯雅热的意识较强。在城区桂中大道一家大型超市,日用品区陈列着蚊香、驱蚊液、花露水等数十种防蚊产品,在众多产品中,蚊香和杀虫气雾剂销量领先。除传统驱蚊用品外,电热蚊香液、驱蚊贴等产品也受到不少市民青睐。“听说基孔肯雅热通过蚊虫传播,我第一时间提醒家人做好防护措施。”市民赖美婷表示,在看到相关新闻后便主动开展预防工作。 而在8月7日,兴宾区人民医院也开展了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模拟接诊一名有东南亚旅居史、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演练严格按照预案进行,并在结束后做好总结评估,提出多项流程优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从市民自觉提升个人防护意识,到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体现了“预防为主”的防控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