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中共陶邓支部党员秘密开会的花子庙。

韦广奇(右二)讲述韦氏“三杰”的革命故事。
1934年春,中共郁江特委委员陈岸到宾阳整顿发展党组织,在迁江县(1952年划归来宾县)陶邓乡(今兴宾区陶邓镇)那潭村发展了3名党员,并成立中共陶邓支部,包括支部书记韦绍良和韦绍明、韦鸿基两名党员。这也是来宾县(今兴宾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1937年9月,宾阳县党组织被国民党特务刘锋民破坏,中共陶邓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随后韦绍良、韦绍明两人也下落不明,陶邓支部自行解散。
韦氏“三杰”投身革命
成立来宾首个党支部
“中共陶邓支部成立旧址,也就是一个他们集中开会的瓦窑,现在周围已被村民开辟成耕地,早已面目全非。”近日,记者来到陶邓镇陶邓村委那潭村走访,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到十分惋惜。不过,据陶邓村党总支部书记黎其祥介绍,中共陶邓支部党员另一个秘密开会的地点——花子庙得以保存下来,并于上世纪90年代进行重修。
“韦绍良、韦绍明是我的四伯和五伯,我爸爸韦绍荣排行第六,韦鸿基则是跟他的四叔从宾阳到那潭村的。”韦绍良、韦绍明的侄子韦广奇今年74岁,他告诉记者,其爷爷韦启龙共育有七儿五女,对同姓的韦鸿基也如同亲人一般,不仅让出房子给韦鸿基住,为了防止土匪进村偷抢财物,还给了韦鸿基一支枪防身。
“因为家中兄弟姐妹多,没钱读书,四伯(韦绍良)就偷家里的谷子拿给老师抵学费,在学校读了半年,后来他自学成才,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韦广奇回忆说:“五伯(韦绍明)比较有文化,还懂得看风水,经常走村串户帮助别人。”对四伯、五伯的事,韦广奇记得不多,只知道两个伯伯后因“通匪”被通缉,逃到外地,之后就没了音讯。
韦鸿基与韦绍良、韦绍明年纪相仿,先后在那潭村和五福村当老师。韦广奇说,他记得韦鸿基会经常找其父亲和几个叔伯聊天。
据兴宾区委党史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1934年2月,中共郁江特委委员陈岸到宾阳整顿发展党组织,通过宾阳县中共党员思混球结识了原宾阳籍的韦鸿基,继而认识了韦绍良、韦绍明。在频繁的交往中,陈岸和思混球推心置腹,给三人灌输革命思想,终获成效。在中共宾阳县地方组织的帮助下,1934年3月,迁江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陶邓支部成立。由于当时迁江县没有建立党组织,陶邓支部暂划归宾阳县党组织领导。
据宾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显示,1937年5月,宾阳县委书记蒙达三病故,中共宾阳县委在中山公园开会补选县委领导,被混进党内的特务分子刘锋民窃取了领导权。1937年9月7日,横县、宾阳等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郁江区特委损失巨大,导致组织解体,史称“郁江九七事件”。由于宾阳县党组织被国民党特务刘锋民破坏,中共广西省工委一时弄不清郁江地区党组织的具体情况,为避免更大的损失,立即切断了与郁江地区党组织的联系,同时也切断了与宾阳党组织的关系。随后,中共宾阳县委及其下辖的西区、北区和陶邓等10个支部70多名党员,由于失去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党员分离,难以开展活动,只好自行解散。
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
他仍将革命坚持到底
虽然中共陶邓支部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断、队伍解散,但韦鸿基仍坚持革命。据兴宾区委党史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日军入侵来宾后,韦鸿基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先后三次袭击日军,击毙日军3名,缴获马4匹、步枪11支及军用物资一批。
1945年,国民党当局以韦鸿基等人拒绝收编为由进剿五福村,他便率部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后因寡不敌众,无奈撤出五福,隐蔽待命。1946年,韦鸿基与邓家超、吴寿尧等人发展迁江红河南岸地下党组织,并任负责人,领导迁江南岸的武装斗争。1947年秋,韦鸿基在榜山头集结了300多人,准备攻打国民党迁江县府,后因泄密而放弃;同年12月,韦鸿基到贵港、玉林寻找中共郁江特委书记陈岸,仍未果。
1948年除夕夜,韦鸿基从宾迁贵游击根据地潜回那潭村。
据韦广奇回忆:“那晚,韦鸿基又到我家找我父亲和五伯(韦绍明)聊天,几个人一直聊到后半夜,鸡都叫了几遍,他们才打起瞌睡。父亲就让韦鸿基留在我家休息,但他坚持要回家过年,所以我们就没有留他。”
没想到,前脚进家门的韦鸿基,后脚就被隔壁家的地主告密。国民党迁江县警察局陶邓分局头子兼陶邓乡联防会主任李庭长收到消息后,立即带队包围了韦鸿基家。
“我们刚睡下,就听到有人说韦鸿基家被包围了。”韦广奇说,当时父亲韦绍荣是甲长(新中国解放前保甲制度下诞生的产物,类似于现在的村民小组长),于是陶邓乡联防会的工作人员就来请他帮忙,让他劝说韦鸿基出来投降。“不过我爸没去,只是在屋里回了一句‘你们自己去喊他(韦鸿基)出来就得了’。”
1949年大年初一,天蒙蒙亮,韦绍荣正想去看看韦鸿基家的情况,就听到了枪声。“我后来听说,韦鸿基拿着一把左轮手枪从家里跑出来,不幸中弹,跑到村后山坡时,因体力不支倒下了。”韦广奇回忆道,见到韦鸿基倒下,国民党反动派立刻上前将他的头颅割下带走。后来,韦鸿基的头颅被拿到迁江县太平社悬挂“示众”三天。韦鸿基的四叔曾悬赏找回韦鸿基的头颅,但始终没有下落。
新中国成立后,韦鸿基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兴宾区委党史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虽然中共陶邓支部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传播了革命思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也为日后来宾县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