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稻浪翻滚,金穗飘香。连日来,兴宾区各乡镇通过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发展种植的早稻迎来丰收,稻农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作业,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金色稻谷如流水般倾入运输车仓,田间地头的轰鸣声与欢笑声交织奏响了机械化收割的“丰收进行曲”。 7月23日,在良江镇独女村“旱改水”项目片区,映入眼帘的是散发着浓浓稻香的成片稻田,微风拂过,激起阵阵金色的稻浪。田间地头,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作业,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一粒粒金黄的稻谷被收入“囊”中。 “这一片是‘旱改水’项目片区,今年种植早稻面积有680亩,亩产量1000斤以上,种植品种是优质稻华盛优,具有高产量、抗倒伏特点,目前湿谷市场价每斤1.2元,亩产值在1200元左右。预计4天时间可收割完成,之后将立即投入晚稻种植。”看着颗粒饱满的稻穗,兴宾区新农农资责任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徐国强高兴地说。 据悉,独女村“旱改水”项目区自2024年完工验收后首次种植水稻。初期土壤结构尚未完全适应水田环境,经过一年试种,随着水稻等水生作物的生长,再加上科学施肥等措施的助力,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步提升,养分也愈发充足,肥力正稳步改善。今年,这片土地迎来了增产丰收,每亩产量比去年增产100多斤。 “独女村的‘旱改水’项目涉及1060亩耕地,这些土地过去全是零散的旱地,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如今变成了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且能灌能排的优质水田,村民都很高兴。”独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蓝新良介绍道,2024年之前,这里的旱地不仅贫瘠,农作物产量也很低。如今,得益于“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再加上桂中治旱工程通水带来的有利条件,双季水稻的种植用水都得到了保障。曾经的“望天田”摇身一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丰收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粮食产能也随之提升。 近年来,兴宾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耕地提质、粮食促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通过将低产旱地、荒地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效稳产的沃土良田,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为粮食稳产增收夯实基础,改出一条绿意盎然的乡村振兴新“稻”路。 “旱改水”即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措施,使原本“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兴宾区科学规划,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现状,统筹规划“旱改水”项目布局,盘活土地资源,优先选择水源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地块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兴宾区实施“旱改水”项目233个共12.53万亩,预计新增水田约10.97万亩。 为确保“旱改水”项目发挥长效作用,兴宾区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并重,通过科学设计灌溉系统、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同时积极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下一步,兴宾区将持续推进耕地提质改造,联农带农,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保障耕种可持续性,同步加强后期管护,确保“改得成、种得上、管得好”,保障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同时结合智慧农业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