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小小的石榴籽,如何在相隔千里的广西象州与江西柴桑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今年以来,象州县以青少年为纽带,创新推出一次云端连线、一封手写书信、一件文化作品、一场实地相聚、一份长效协议的“五个一”举措,为两地青少年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的彩虹桥,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悄然生根。 “云”端初遇:两地碰撞绚丽火花 “五色糯米饭的紫色来自红蓝草,白色是糯米本色,黄色要用黄栀子……”今年3月26日,在“桂赣携手,同心筑梦”云端活动的屏幕上,象州县城东小学四年级学生何欣润高高举起手中的染饭花,热情地向千里之外的小伙伴介绍“广西三月三”特色美食。屏幕上,江西柴桑区第四小学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屏幕两端,1800余名师生共同沉醉于象州竹竿舞的灵动节拍、壮族山歌的悠扬婉转,以及柴桑学子齐声朗诵《望庐山瀑布》的豪迈气势。柴桑区第四小学的学生李思琪兴奋地说:“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广西有很多有趣的民族文化,这次通过云端看到,感觉太神奇了,那些竹竿舞跳起来好欢快,我也好想跟着一起跳。” 柴桑四小的李老师感慨:“当孩子们隔着屏幕一起跳竹竿舞、一起读诗,那种跨越地域的共鸣与快乐,是书本上难以体会到的。” 一次跨越千里的连线,架起的不仅是相识的桥梁,更是文化互赏的窗口,让两地风情在云端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信”连千里:织就心灵相通纽带 云端相识的余温未散,百余封承载着童真与期待的手写信件便穿越千山万水,在象州与柴桑的孩子们手中传递。 象州学生在给江西伙伴的回信中附上了手绘的象州地图:“这是象州梦幻夜,这是古象温泉,等你们来做客时,我当导游。”而柴桑学生寄来的庐山明信片上,迫切见面的期待跃然纸上。 据统计,像这样结对通信的学生已有152对,他们每月分享学习趣事、生活点滴。城东小学负责此项活动的陈老师观察到,孩子们的信从一开始的羞涩客套,变得越来越生动自然,话题也越来越多,“陌生的距离,就在这一笔一画中消融了。” “物”载深情:增进文化认同共鸣 文化的魅力,在实物的触碰中更能被感知。4月28日,一批充满浓郁壮族风情的“土潮”宝贝——精巧的绣球、图案绚丽的壮锦扇面、别致的民族风发夹,跨越千山万水,亮相柴桑区第四小学举办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这些来自象州的展品瞬间成为活动焦点。 柴桑四小四年级学生李宇涵久久凝视着一把壮锦扇面,忍不住发出惊叹:“哇!这些作品太精美了,经纬交错的花纹,像大海里翻滚的浪花!壮族文化好有魅力,我要把这些美丽的图案画下来。” 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创新活力,通过一件件实物作品,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点亮了好奇与认同的火花。 “行”悟交融:深植民族团结根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7日,期盼已久的线下相聚终于成行。柴桑区第四小学的“小浔娃”代表们踏上象州的热土,开启了一段沉浸式文化研学之旅。 在马坪壮欢传承基地,孩子们围着被誉为“壮欢”歌王的秦学依老师,咿咿呀呀地学唱起悠扬的“劝学”山歌。“虽听不懂歌词,但旋律里的快乐能感受到!”五年级学生付晨杨一边学习颤音技巧,一边兴奋地说。 在象州县城东小学,两地小伙伴手牵手,在欢快的节奏中挑战竹竿舞的灵巧步伐,合作抛接象征友谊的绣球,还一起动手绘制了融合两地元素的团扇。走进寺村镇郑小谷故居,青砖黛瓦间,“岭南才子”的传奇故事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最令孩子们雀跃的是在农家小院亲手体验制作“小谷米饼”。 此次行程还延伸至金秀、武宣,瑶医药的清香、红糟酸里的革命记忆、并肩高唱的红歌、携手探寻的特色美食……一路行走,一路交流,民族团结的情谊在共同的笑声与汗水中深深扎根。 “约”定未来:夯实长效合作基石 如何让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持续生长?象州县与柴桑区统战部门给出了答案——签订一份务实的合作协议。这份协议聚焦“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旨在推动交流从阶段性活动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协议明确了“筑基”工程的实施路径,包括组织更多中小学结对,常态化开展夏(冬)令营、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深化各族青少年对各民族共同奋斗发展的认同。 象州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强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作用,结合两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青少年需求,以“实地+远程”双轮驱动模式,持续开展特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