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的温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武宣,这句话正被生动诠释: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把企业车间当作战场,用数百次走访换来企业“安心经营”的踏实,用实打实的问题解决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近年来,武宣县持续上演“政府围着企业转、服务跟着需求走”的生动实践,让“安心了”“更有信心了”的声音成为最动人的回响。 从“纸上承诺”到“脚下行动” 服务战场就在生产一线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喊口号,得让企业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这是实体经济服务员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早已让位于“扎进企业找答案”,县领导带队的走访队伍每月雷打不动深入厂区,笔记本上记满的不是漂亮数据,而是“原料紧缺”“审批流程繁琐”等带着企业生产温度的诉求。 这种“沉浸式服务”,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刻彰显力量。7月29日,笔者走进广西京兰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内生产秩序井然:原料仓里,页石、煤等原材料按品类分区码放,几辆叉车正按照调度指令精准转运;成品打包输送带匀速运转,每袋水泥经称重、封袋、喷码后,由工人整齐码放在车上,准备出货。各条生产线正在平稳运行。 “最近公司出现原料紧缺的情况,我们真是急得睡不着觉。”广西京兰水泥有限公司是武宣县重点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陈艳告诉笔者,原材料不足意味着每天数十万元的损失。武宣县经贸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沟通,带着企业多处寻找合适矿点,最终敲定二塘、金鸡两个原料供应点的衔接方案。“虽然目前还在完善供应流程,但政府部门这股子雷厉风行的劲儿,让我们心里有了底。”陈艳的话语里透着踏实。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破题” 靶向施策解除后顾之忧 在广西武宣汇力矿业有限公司,同样的安心感写在每个工人的脸上。生产车间里,破碎机规律地轰鸣,矿石原料经破碎、筛选后成为半成品,由传送带平稳送入下一道工序;厂区一侧,正在安装两个巨大的不锈钢储料罐,这是企业投资200多万元进行产品升级的关键设备。 “要是以前,哪敢投这么多钱升级设备?”该公司生产负责人梁伟锋指着厂区后方的山坡说,过去每到雨季,后山林区就会出现塌方,泥土被冲到马路上,有时还会冲到生产车间门口。实体经济服务员得知后,没有简单要求企业“自扫门前雪”,而是及时收集企业诉求并上报县实体经济工作专班。经专班协调有关部门,将这片区域纳入林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并派专业团队指导企业清理垮塌泥土、科学削坡减载。“现在没有塌方了,连小滑坡都没出现过。”梁伟锋踩着脚下平整的水泥地感慨道,“政府解决了隐患,我们才能一门心思搞生产、谋发展。” 这样的“精准服务”,在武宣已成常态。该县健全机制提升服务效力,深化“四色”管理机制,创新探索服务方式,实现领导挂帅全覆盖,选派76名实体经济服务员蹲点服务全县199家规上工业企业和限上服务业企业,实行“一企一专员、一周一对接”,确保问题收集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县各单位实体经济服务员实地走访企业500余次,现场推动问题解决60余个,收集上报县工作专班问题83个,经各要素保障部门协同发力,集中攻坚解决问题57个;在来宾市“企呼政应”智能化平台反馈问题21个,已办成17个,办成率高于全市水平。 从“短期纾困”到“长效赋能” 厚植土壤让发展更有后劲 在武宣县,优化营商环境从来不是“头痛医头”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长远的系统工程。该县将解决具体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把企业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政策创新的突破口,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今年4月,《武宣县2025年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服务方案》印发实施,建立服务企业“五张清单”,创新实行服务企业“1%工作法”,把服务企业模式从传统的解决问题转变为提升企业效益。1—6月全县新增上规入统企业4家,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6.6亿元,同比增长6.4%。 为让企业安心扎根,武宣县积极落实政策助企纾困,实施《一季度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出台《武宣县2025年二季度稳工业增长政策措施》,精准对接国务院设备更新、技改升级及自治区工业稳增长等政策,企业扶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计为68家企业(项目)争取专项资金1618万元,落实惠企政策资金1406万元;成功推荐45家企业纳入“工业贷”“设备更新贷”“来宾木材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支持名单。 当政府的服务温度持续传递,企业的发展信心也不断升温。武宣县以营商环境的“优”推动实体经济的“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不仅要‘身入’企业,更要‘心到’企业。我们把企业的‘问题清单’当作政府的‘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一抓到底。”武宣县经贸局局长梁松耀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四色”管理机制,探索“实体经济服务员2.0升级版”,推动服务更精准、响应更快速、解决更彻底,让武宣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