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粮食稳 产业兴 乡村美

——武宣县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回眸

作者:温梁可 廖 程 通讯员 廖俊富 黄秋勤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7-31

7月22日,在武宣县三里镇的万亩稻田里,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稻香。(李家鸿 廖雪君 张凯峰 摄)

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全县稳步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其中武宣哈密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今年以来,武宣县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县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向好,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粮食安全:端稳端牢“吃饭碗”

“今年种了约600亩的新品种早稻,预计总产量60万斤,收成相对可观。”三里镇五星村水稻种植大户陈团贵介绍,自2022年跟着三里镇高标准育种基地种植新品种水稻“珍香9号”后,亩产量从800斤左右增加到1000斤,年收益达30万元。依托当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陈团贵获得保底收购、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无人机打药放肥等帮助,成功从“靠天吃饭”转变为“行家里手”。

目前,三里镇已建成1.25万亩高标准农田,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出1.3万吨优质稻米,通过“保底收购+全产业链”模式,带动365户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上半年,武宣聚焦重要农产品供给,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产,着力提高粮食产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全县投入抗旱资金2058万元,启用农用抗旱井135口,调度各类抽水设施2.37万台次,保障灌溉总面积36.7万亩以上。特别是在夏收关键时期,全县调度农业机具2万余台,烘干设备28余台,组织群众抢抓农时收割早稻,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上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3.21万亩,同比增幅0.18万亩。

产业赋能: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炎炎夏日,正是哈密瓜、金煌芒、血紫李等各类瓜果上市的季节,武宣大地一派丰收景象。酸甜可口的瓜果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果盘子”,还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这瓜甜度高,东南亚客商抢着订!”在桐岭镇四安村的瓜棚里,技术主管覃忠托着瓜身,“咔嗒”一声脆响,一个网纹粗犷如花生壳的哈密瓜便落入掌心。分拣区里,金黄的哈密瓜堆成“金字塔”,每个礼盒都写有“桐岭·富玉”的字样。这里不仅是“国家级名特优”农产品产地,更是村民的“致富密码”——“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让“瓜田里的财富”实实在在地滚进了村民的口袋。

自2022年基地成立以来,桐岭镇四安村哈密瓜基地就把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依托土地流转和气候资源优势,持续发展特色哈密瓜产业,基地固定用工150余人,带动8个村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以上。

四安村哈密瓜种植基地是武宣县加强品牌建设,稳步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的生动缩影。

目前,武宣哈密瓜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武宣县完成创建全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蔗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方案制定工作;两次组织人员到广东参加来宾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提升区域影响力。同时,上半年蔬菜(含食用菌)产量达16.18万吨,同比增长3.68%;水果产业提质增效,上半年产量15.84万吨,同比增长3.6%。

“甜蜜事业”不止于瓜果。武宣多点发力推进蔗糖产业,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建设“双高”(高产、高糖)基地;成立5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为30万亩甘蔗地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惠及2万多户蔗农。据统计,2025年全县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预计13.96万亩,2025/2026年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达36.49万亩。同时,推进糖料蔗生产滴灌、水肥一体化试点建设,落实31个试点片区共计1.5万亩;推动秸秆(蔗叶)资源化利用,目前建成19个乡镇收储和加工中心、43个村级临时收储点,年收储蔗尾稍能力达13.5万吨以上,让一根甘蔗实现“从头甜到尾”,老百姓生活越过越甜蜜。

和美乡村:幸福生活再升级

“现在有合作社带头、企业保底收购,我们种果放心多了。”“以前村里路面全是积水和垃圾,现在路面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大家越来越喜欢出门散步。”一句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武宣建设和美乡村改善民生的赞叹。

上半年,武宣县持续做好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推进文明乡风促振兴工作。

强主体、稳增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带动农户8.5万户;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为575家和220家,覆盖种植、养殖、服务等多领域。

优环境、树新风。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全县村庄清洁专项行动2次,累计清理垃圾乱堆乱放615处,清除畜禽粪污等废弃物176处,整治乱搭乱建及乱堆乱放151处等。开展“问题厕所”动态清零,全面摸排农村卫生厕所,整改率100%。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制定21个重点村移风易俗工作“一村一策”。

壮集体、守底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县152个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81.49万元。筑牢返贫防线,深化“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防返贫监测体系,今年以来纳入监测对象42户170人,消除风险416户1720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并安置1561人,较好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半年来,武宣农业农村工作亮点纷呈,结出“藏粮于地”“藏富于民”“和美乡村”的硕果。这片土地正以坚实步伐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绚烂的时代华章。

 
 
编辑: 罗润秋
 
 
 
 
 
“红帆”引航万象兴
逐绿而行结硕果 向林而兴惠民生
来宾市介绍“五千九百”产业引擎发力...
“诚”植沃土 星光闪耀
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广西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