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通过国家体育总局检查验收,来宾成为广西唯一、全国首批“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2017年,来宾成为广西首个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的地级市;
2018年,来宾新增“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14所、“自治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所、“自治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跻身广西首批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市;
2019年,来宾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覆盖率达100%;教师队伍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蒙晓梅等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
……
这一串串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创新开拓、锐意改革。
近年来,我市聚焦教育优先发展目标,深化教育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县两级统一设置教育体育局,在全区率先推动教育体育融合发展,实现孩子们“学”和“跑”的有机结合。
体教融合 势不可挡
我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切实加强党对教育体育事业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权。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委员会作为同级党委议事协调机构和派出机构,专门设置市教育体育局教育工委综合科,配备教育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总督学等领导职务,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覆盖率达100%。
“近几年的变化显而易见,以前教体分开,我们的工作有诸多不便,想举办一场运动赛事,需要两个部门反复沟通协商,耗费时间长,手续繁琐。现在看来,‘1+1’的效应显然大于2。”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卓子雄说。
2017年,我市迎来了教育局和体育局的重组,两个单位编制、职责、财务等合二为一。2019年,来宾市教育体育局正式挂牌成立。
在改变社会观念、增进体育文化之余,我市着力完善配套设施。市政府先后投入28亿元,实施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完成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3所、普通高中2所,增加中小学学位3.36万个。推动教育体育机构改革从“和”到“合”,探索整合教育、体育管理职能,促进“教育+体育”大融合。
市、县两级设置教育体育局,将教育体育项目、经费等职责进行整合,设立负责青少年体育的专门科(股)室,实现体制、人员编制、经费、场馆、赛事活动等方面资源整合,推动教育工作和学校体育的紧密结合。
全面实施加强体育训练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三个百”工程,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市十分重视教育体育工作,在新建的学校中配备了完善的体育设施。”来宾市政和小学蓝老师说,“体育运动不仅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培养抗挫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打通“堵点” 全民共享
近年来,我市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极大满足了市民的健身需求。
“我还是第一次进入学校的体育馆打羽毛球,真是方便。”来宾市解放小学的体育场馆内传来一阵欢声笑语。
场馆开放了,市民健身打卡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作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我市在全区、全国实现了“十个率先”:
率先在全国实现村级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市724个行政村建成1800多个灯光篮球场;率先在广西成立了乡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站,核定编制,列入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有文体管理员,并将文体管理员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管理,全市724个行政村、47个社区均配备了一名文化体育管理员,财政按每人每月300元给予补助;率先在广西实现了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覆盖”,2009-2015年,全市投入20多亿元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全部建设有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地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原来的0.9平方米提升到了2.46平方米以上;率先在广西实现了村村成立有农民篮球队,全市724个行政村成立1245支篮球队;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民篮球队进京学习交流比赛;率先在广西构建“大群体”工作格局机制,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率先采取“多纳入”措施,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快速发展;率先将体育基础设施纳入每年为民办实事之一;率先在全国以农民篮球大赛为平台,组织农民篮球队进城比赛,全市724个行政村的738支农民篮球队到市区进行398场比赛,实现了“天天赛”目标,融洽了干群关系。
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中央深改委对体教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为我们继续深化推进改革指明了方向,从长远发展来看,体教融合不仅着眼于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和教育共同的力量,这也坚定了我们推动改革的决心和动力。”市委编办主要领导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