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诗圣收到的布手袋。

抗美援朝老兵韦诗圣。

胡玉水的家人通过手机视频软件和韦诗圣通话。(青岛电视台视频截图)
“没有见到她本人有点遗憾,但能见到她的儿女,我也非常高兴。”11月2日,在忻城县思练镇新练村板朝屯,88岁的韦诗圣拿出一个保存完好的布手袋,哽咽地说。
近70年过去了,韦诗圣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10月,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前线慰问志愿军指战员时,给战士们送去慰问品和礼物。当时,韦诗圣收到的礼物是一个布手袋,上面绣着“抗美援朝青岛植物油厂胡玉水赠”两行红字。
虽然韦诗圣当时并不知道胡玉水是谁,但他一直珍藏着这个布手袋,“那是人民群众送给我们的关心和关怀,是我们英勇抗战的坚强后盾。每当遇到困难,我就拿出这个布袋,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尽心尽责 救治伤员
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前,韦诗圣是忻城县思练镇新练村板朝屯的一个普通村民。1949年,他在镇上读高小,由于土匪伺机发动暴乱,一场剿匪行动全面打响。当时,韦诗圣主动投入到第三区(思练)通讯中队,担任通讯员。
土匪肃清后,韦诗圣随部队前往宜山(今宜州)继续剿匪。1950年10月,韦诗圣跟随部队前往朝鲜战场。
“部队首长看到我个子比较小,扛枪上战场多有不便,于是安排我在卫生队,负责救治伤员。”韦诗圣暗下决心,即使不能上战场,也一定要竭尽所能,救治受伤的战友。
“为防止敌人炮火的袭击,我们的抢救室设在防空洞里,只有一个医生和我一个护士。医生负责开药,我负责打针。”韦诗圣说,送进来的都是重伤员,有的被炸断手,有的被炸断脚,看着受伤的战友,韦诗圣告诉自己,必须尽全力救治好他们。
让韦诗圣最难忘的一次战役发生在鸭绿江附近,他所在的野战医院当时就设在离战场5里左右的防空洞里。“刚救治好一个人,另一个又送进来,基本没停过。”韦诗圣说,就在他不休不眠地抢救伤员时,一条噩耗突然传来:和他同在一支部队,但入朝作战以来还未见过面的堂哥韦诗杰(音)光荣牺牲了。
堂哥牺牲的事虽然让韦诗圣深受打击,但也激励着他更好地救治伤员。此后,韦诗圣在救治过程中,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除了给伤员检查伤口打针外,还常常额外给伤员上“心理疗伤”辅导课。有一次,一位伤员进入抢救室后,十分痛苦地叫着,韦诗圣一边给他检查伤口,一边安慰他:“别怕!我会帮你的!上战场哪有不受伤流血的,你想想那些已经倒在战场上起不来的战友,你一定要坚强、要振作!”伤员听后安静了许多。
小小布袋 寄托敬意
时间到了1952年10月,国内有慰问团前来慰问。“我记得那时是在海边,慰问团送来小礼物,由部队首长一一分发给我们。我领到的是一个布手袋,上面绣着赠送者的名字——胡玉水。”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胡玉水是谁,但看着上面的字,韦诗圣深受感动,那是人民群众对志愿军表达的崇高敬意。看到战友受伤也强忍着不落泪的他,此刻眼睛却湿润了。他知道,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加倍努力,救治更多伤员。从1950年10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到1954年回国,韦诗圣恪尽职守,参与救治的伤员没有一个人被延误。因表现出色,他被授予三等功。
回国后,韦诗圣一直珍藏着这个布手袋,每当遇到困难,他就会拿出袋子,回忆深藏在袋子背后的点滴故事。同时,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愈加想念那些亲密无间的战友以及曾经朝夕相处过的朝鲜群众,还有寄来慰问品的胡玉水。
“她长什么样?她现在还好吗?”韦诗圣的心愿被媒体报道后,在媒体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11月1日,胡玉水的身份终于水落石出,但遗憾的是,她早在30多年前便已经去世。当天,胡玉水的女儿、女婿和韦诗圣通过手机进行了视频通话。
“当时我们都很激动。”韦诗圣说,因为激动,他不知该说什么好,双方只是挥挥手向对方问好,后来双方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感谢他们圆了我的心愿。”
韦诗圣说,为让村子里的群众铭记历史,不忘先辈的流血牺牲,他特意在村里的一道门上挂上了毛主席像,并写上“天开新世界人改旧乾坤”,横批“幸福安康”字样的对联。
“现在祖国越来越强大了。”韦诗圣看着村前的河水缓缓流过,河边稻谷飘香,内心无限感慨,若没有成千上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付出,哪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