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寻碑记
作者:陆宇鹏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8-01

在来宾市博物馆的展厅里,两块清代石碑静静矗立。岁月在它们身上刻下斑驳的痕迹,却掩不住字里行间藏着的历史密码。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这是我回到来宾工作的第二年,也是我与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深度对话的开始。正是这份与文物的朝夕相处,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往,生出了浓厚的探寻渴望。

一块石碑,一段往事:从展厅到田野的追问

展厅里的石碑,最初只是我工作中需要熟悉的“展品”。为了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我一遍遍辨识模糊的字迹,翻阅泛黄的史料,竟从中发现一段清代光绪年间的迁江故事——两块石碑记录着原迁江县(现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三任知县对同一船运收费事件的不同处置方法。时任知县颜嗣徽秉公断案的细节,仿佛在字缝里活了过来。“让文物说话”原来不是一句空话,当历史细节透过石碑重现,那些沉睡的时光便有了温度。

这次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探寻来宾碑刻文化的大门。翻阅前辈文博工作者的资料,我得知来宾大地上散落着不少碑刻,它们或是官府告示,或是民间记事,都是本地历史最直接的注脚。但因早年保护意识不足、专业力量有限,许多碑刻的命运令人唏嘘,这让我愈发觉得,守护这些“历史的记事本”,是我们这代文博人的责任。更让我牵挂的是,前辈提及的磨东渡口石碑。据兴宾区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杨向东在二三十年前的调查发现,在红水河与北之江交汇处的磨东渡口,曾立有三块清代石碑:一块是嘉庆年间知县谢侨的《来宾县正堂示》告示碑,另两块是关于磨东渡口设立义渡的《曾氏义渡碑记》。那时来宾尚未建市,岁月流转、城区开发,这些石碑如今还在吗?

两次寻访,一番感慨:磨东古碑的踪迹之谜

带着这份追问,我踏上了寻访之路。一个周末傍晚,我来到磨东村。杨所长提到的磨东小学早已关闭,院落破败、杂草丛生,遍寻不见石碑的踪影,我带着失落离开,心里却总有个声音在说:“它们不该就这样消失。”又一个周末傍晚,我再访磨东村。距上一次到访过了没多久,小学的大门竟已无迹可寻,旧址成了临时厂房,眼前的景象让心又沉了沉。正要转身,一位鱼塘边的大叔提醒我:“问问村里老人,或许知道。”顺着指引,我找到村里的老人,听他们回忆起小学往事,有人说“石碑可能在莫氏陵园”。

我抱着最后一丝期待走进莫氏陵园,夕阳的余晖里,两块石碑赫然映入眼帘——它们被嵌在水泥地表,《来宾县正堂示》碑平躺着,下半部分已残缺;紧挨着的《曾氏义渡碑记》虽较完整,表面却因风雨侵蚀变得坑洼,布满青苔,字迹模糊。那一刻,既有找到的欣喜,也有见其受损的心疼:这些记录着磨东义渡善举、官府治理的石碑,曾是多少往来行人的“指路牌”,如今却在时光里悄悄“褪色”。

守护印记,共担责任:让文物在时代里“活”下去

站在石碑前,我忽然明白:一块石碑,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它是清代迁江知县秉公断案的见证,是磨东义渡里流淌的民间善意,是来宾从县到市变迁中不曾褪色的历史记忆。如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这些散落在田野乡间的石碑,正是我们触摸历史的“活线索”。

文物保护,从来不是文博工作者的“单打独斗”。每一个关心家乡历史的人都可能是文物的“守护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如果你见过散落的碑刻,不妨记下它们的位置;如果你听过关于老物件的传说,不妨讲给我们听。因为每一块石碑的存续,都是一段历史的延续;每一个人的参与,都是对家乡记忆的守护。

从展厅到田野,追问的路上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与历史相遇的温暖。这份温暖,会化作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让石碑不再沉默,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永远鲜活。

 
 
编辑: 叶梦莹
 
 
 
 
 
从“人海战术”到“智能作战”
“红帆”引航万象兴
逐绿而行结硕果 向林而兴惠民生
来宾市介绍“五千九百”产业引擎发力...
“诚”植沃土 星光闪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