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扶贫车间里的女工正在组装配件。

竹篮编织扶贫车间的搬迁居民正在编竹篮。
9月10日-11日,市委网信办、忻城县委网信办组织各界媒体人员和网络知名人士开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忻城行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市外网络媒体、市级媒体、县级媒体和自媒体及属地网络知名人士等30余人参加。据悉,此次活动主要是聚焦忻城县“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展现忻城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变化。
向山伸手要财富 荒地变身养牛场
采风团第一站来到忻城县思练镇某半山腰处的广西义来建材有限公司工地,探访该公司的石料开采加工一体化项目。记者看见,该公司于去年12月初动工的高端熔剂骨料生产线目前已初具雏形。不远处,仍有两台大型机器挥舞着铁臂,继续进行矿山开发。据悉,这是当地政府经过多年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当地石材碳酸钙产业的一个缩影。
“目前厂区建设已完成80%,下个月即可正式开工投入生产。”广西义来建材有限公司内场经理陈其彬介绍,该项目占地600亩,集矿料开采加工、生产水泥溶剂和骨料、码头运输为一体。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改善石漠化给该县发展造成的困境,从原有耕种难、交通难的石山阻碍,转化成将山变财富的便利条件,生产的特种水泥、高端熔剂和优质骨料每年可带来超5亿元税收,并为当地居民提供超2000个就业岗位。原先废弃的来合铁路线也能重新利用起来,恢复改造既有线路正线约4.17千米。
另外,位于该镇练江村的中投牧业南方牛都全产业链项目基地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只见原先大片的荒草荒地现已全部建起养殖场舍,工人们正忙着铺设道路,宿舍和办公楼正在建设中。“目前位于其他乡镇的两个基地已经完成,养殖正常进行中。剩下两个基地即将竣工,下个月便开育肥牛。”忻城县中投牧业养殖事业部经理潘小波介绍,项目开建前,忻城县2019年9月底前统计存栏肉牛5万头,年出栏3万头。而项目建成后,牛存栏数预计达10万头,年出栏达6万头,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数据翻番。
“这个项目真的很好!到这里工作不仅能拿稳定工资,还可以免费学到专业养牛技术。”在南方牛都基地保卫科工作的村民罗汉维告诉记者,以前村里荒地多,利用率不高。现在村民可以选择将地租出去供基地种草料,种出的草料,村民还可凭员工身份以成本价购入,供村民养牛。年初时,他就靠此成功脱贫。
异地搬迁住新房 粤桂扶贫来护航
离开山区,采风团成员戴上鞋套,走进广西忻城信荣达电子有限公司,以及忻城凡丰竹篮编织扶贫车间,了解粤桂扶贫协作开展情况。因为高山多,饮水难,生存条件差,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当地政府除了想办法“开山”搭路,也另辟出一条“搬”的出路——位于城南新区的增仰小区、薰衣草小区、聚福新城和光明小区就是为山沟沟里的困难群众准备的搬迁福地。记者看到,搬迁小区里,居民们开起小商店,晚饭后不少居民出来悠闲地散步,还有母亲带着孩子在儿童滑梯上玩乐。
而在该县城南新区信荣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里,几百名身穿蓝色工服的工人守在各自的工位上,手脚麻利地将生产线的配件取下来,再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应的组装工作,比起工人们的灵活与速度,采风团成员自愧不如。这是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对口帮扶忻城后引进的一家广东企业,该企业还在城关、红渡、北更、遂意、思练等乡镇建了5个“扶贫车间”,帮助300多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我之前没有工作,一直在家带小孩,家里要养两个有病的老人,两个读书的小孩,就靠老公一个人外出打零工,生活真的很困难。”家住聚福新城的脱贫户覃慧琼说,前两年,从山村里搬迁过来后,经过老乡介绍,夫妻俩一起来到电子车间里工作,这里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工作熟练后每个人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在增仰小区里的忻城凡丰竹篮编织厂,只用十几分钟便编好一个篮子的蓝美秀吸引了采风团成员的注意。“我老公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儿子,之前都是靠在老家的田地种玉米、吃玉米生存。”原来生活在新圩乡丹灵村的蓝美秀在2016年搬到薰衣草小区,虽然有了新家,但只会种玉米,没有其他工作技能的她一直找不到工作,只能继续往返城区和山村的老家,依靠玉米果腹。到了2018年,广东省维特斯进出口(佛山)有限公司帮扶忻城,引进忻城凡丰竹篮编织扶贫项目工程,蓝美秀才得以从种植玉米的困境中走出来,在企业免费的技术指导下,现在靠着编竹篮,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她是我们厂的优秀员工,一天可以编近30个。”提起蓝美秀的勤奋,忻城凡丰竹篮编织扶贫项目工程负责人阮增贵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表示,现在扶贫车间已经有500个搬迁居民在此灵活就业,企业送订单下乡,统一配送原料、技术指导、上门回收结算,并配套机器和设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群众进行家庭作坊式代工。目前,该项目已建成2个扶贫车间,其中思练镇车间已在2个移民搬迁点和4个行政村进行培训,目前已开展培训15期420人,1036户农户(贫困户243户)开始陆续投入生产,预计每月可为农户增收1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