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来宾市兴宾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成为广西首批2个通过验收的县(市、区)之一,这是我市推进渔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境内西江水系河流、水库等得天独厚的渔业养殖优势,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创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稻田综合种养、大水面净水渔业,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渔业健康养殖发展新路子,极大提升了我市广大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
技术支撑 稻渔共生
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兴宾区小龙虾美食节在兴宾区良江镇举办,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美食。据了解,此次美食节特供的小龙虾,全部由兴宾区五山镇推广的“浅围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所产。
今年,我市借助在兴宾区五山镇建立的“桂建芳院士工作站”和“广西兴宾小龙虾科技小院”技术支撑平台,在广西五关农业有限公司推广“浅围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采用挖浅沟、筑埂、设网、安装进排水设施等对稻田进行改造,并利用冬闲田反季节养殖小龙虾,促进稻田生态种养综合效益提升,取得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节能的良好效果。
技术支撑,稻渔共生。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0610亩,实现年产优质稻7500吨,年产小龙虾、禾花鱼、田螺等水产品3000多吨,实现稻渔综合总产值1.3亿元,其中稻米品牌“北回桂稻”和水产品牌“三利小龙虾”均荣获香港STC认证。
循环养殖 一水三用
在兴宾区寺山镇王元村的一处大棚里,不见蔬菜水果农作物的影子,只见各种鱼儿在一个个大型圆形池欢快嬉戏。这种新式养殖法被称为“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本小、见效快、节能减排,适合贫困地区作为扶贫产业推广发展,已在我市悄然兴起。
2018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企业在我市建设陆基圆形池和集装箱循环水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开创我市陆基循环水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该模式的引进,解决了水产养殖对池塘、水库等自然水域的高度依赖和渔业养殖尾水处理问题。养殖废水通过处理后,可用于灌溉蔬菜和柑橘类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一水三用”。
目前,通过示范基地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我市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已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循环养殖的圆锅底水池”“一种循环养殖的蓄水塔”“一种增氧推水器”3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今年,我市已建成陆基圆(方)形池5100立方米,预计可实现年产量16万公斤鱼类,产值430万元。目前在建的忻城县集装箱循环水健康养殖基地,集“产+加+销”于一体,占地面积500多亩,建成后年产优质鱼可达1.4万吨,安排2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用活水库 打造示范
据统计,我市境内有水库284座,总库容61400万立方米,加上103条西江水系河流,可供水产养殖水域面积达10334公顷,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养殖优势。
近年来,我市利用境内水系发达、水体丰富的天然优势,在三利水库、樟村水库、清潭水库等21座国有水库,全面推广大水面净水生态渔业健康养殖。通过与第三方养殖企业合作,以修复水库生态为前提,建立大水面生态净水渔业核心示范区1.9万亩。示范区运用“以渔净水,以渔保水”技术,搭建水库智慧水域生态资源管理系统,定期监测水库水质,科学投放微生物制剂、滤食性鱼类和小型肉食性鱼类,以“轮捕轮放”的养殖模式充分发挥水库生物资源承载力,确保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今年,全市大水面生态养殖面积达7.1万亩。
多元化的渔业养殖模式以及现代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助推我市渔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预计达6.3万吨,同比增长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