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州县寺村镇政府出发,沿寺村至中平公路车行约4公里,路边耸立着一块醒目的大红牌——“红色交址”。再右拐前行约1公里,便来到了大瑶山余脉雷山西麓的寺村镇中团村委交址村。
2月20日上午,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个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小山村。走下汽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广场。广场的西北方向耸立着八块革命先辈的事迹牌,上面有大家熟知的韦纯束、韦章平、廖联原等老革命、老领导,以及为革命事业奉献年轻生命的先烈的先进事迹,仔细研读他们的事迹,眼前仿佛又浮现出烽火激荡的岁月;正东方向则是一座红色印记展厅,里面陈列的是象州的革命故事。
走出广场,北面一座装饰一新的黄墙黑瓦的泥房院落格外醒目,这是韦纯束同志的故居。故居有两个门,大门朝西,院门则朝北。沿院外村路拾级而上,走进院门就看到头顶上的小阁楼;往前走是一个80多平方米的宽敞院子,其中朝北的大门与众不同,呈现出被火烧的痕迹。说到“火烧门”,陪同采访的寺村镇党委书记罗成贵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解放前夕的1948-1949年,交址是解放军桂中支队的“根据地”,韦纯束同志的家则是这里的“指挥部”,经常有十几、二十人常住家中。有时候房中住不下,就住到阁楼上,像打地铺一样,一个挨一个。交址的革命活动很快引起国民党的注意,他们组织力量对交址村进行了两次“围剿”,均扑了空。恼羞成怒的反动派在第二次“围剿”后,不仅抓走了20多名所谓“亲共”村民,还放火烧了整个村庄。村民在反动派走后及时回村救火,所幸房屋没有被全部烧毁,但不少门窗已不成样子。当时,随村民返村救援的解放军桂中支队司令员廖联原鼓励大家:“反动派的尾巴不长了,全国很快就要解放,到时候给大家建青砖大瓦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经历了抗美援朝、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交址村被火烧的房屋一直未得到修缮。文化大革命结束,复出后担任自治区领导的廖联原回到交址,看到还未修缮的村民房屋,感到非常内疚。回邕后,他向区党委写了一份汇报材料,提到了当年的承诺。后来自治区政府特批了一批木材指标和维修经费给交址村进行修缮,韦纯束同志的故居也在维修之列。但时任南宁市市长的韦纯束得知情况后,不同意修缮,要求有关部门把指标让给其他的群众。直到2019年,象州县要建立交址红色教育基地,才对韦纯束同志的故居进行整体修缮,这已是他逝世三年后的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剿匪战争,交址村一直都是重要的革命基地,这里的群众非常支持革命工作。交址村最多时有300多游击队员在此活动,不少人就分住在群众家中。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全村群众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没出现一个叛徒,没一人立场改变,是革命活动的稳固后方。
今天的交址仍传承着革命的奋斗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这个82户300余人的小山村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增加收入。在广西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该村从2015年开始种植阳光玫瑰葡萄等特色水果,如今阳光玫瑰葡萄已发展到300亩、沙糖桔260多亩,人均种植水果面积1.8亩。2020年,该村仅阳光玫瑰葡萄产量就达30万公斤,收入约900万元;该村人均纯收入17100元,楼房建成率达99%。
“下一步,交址要做好‘一红一绿’两篇文章。‘红’是挖掘红色革命故事,把交址建成全市乃至全区的红色教育基地;‘绿’是扩大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主的生态水果种植面积,培育交址绿色品牌,确保群众收入稳步增长,按照全镇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建成红色教育旅游名村。”罗成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