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嶂沿江列,三峰玉削成。插空如峙鼎,披象拟寰瀛。霜色红留树,山光绿进城。烟开风定处,秀气扑人清。”清代武宣知县高攀桂所写《三台叠翠》,生动刻画了武宣黔江河的生态之韵、灵动之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武宣县推进“生态水城”建设提出,要构建“水与城、城与人、人与水”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如何来做?近日,笔者走访武宣县相关部门进行探访。 科学规划打造“生态水城”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站在武宣县七星河调节坝风雨桥上,许多游客不禁发出惊叹。黔江河与七星湖贯通的湖河水系,与沿江的青山、鳞次栉比的城市楼房交相辉映,宽阔的滨江大道、别具一格的景观桥梁、景色宜人的仙湖湿地公园,就是“生态水城”的自然风貌。 作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库区,武宣未来将拓宽5.61万亩水域,其中县城防护工程和城区七星河水位调节坝建成后,在县城区产生近万亩的七星生态湖,“水面积”将占整个县城规划面积的18%左右。 “我们提出‘生态水城’构想,同时大力推进‘魅力古城、灵动水城’建设,让武宣‘水城相依’。”武宣县委书记雷应天介绍,武宣将抓住大藤峡工程建设机遇,依托列入全区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的契机,提出以打造“产业新城、生态水城、幸福宣城”为目标,利用水资源、水环境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生态水城”。 武宣县“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四大战略发展定位:建设新兴滨湖城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示范城市、“东融”先导示范城市和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城市,都与该县的水环境、水资源息息相关。 “科学规划成就了武宣的‘生态水城’。”武宣县住建局局长周振美介绍,多年来,武宣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始终不忘擦亮“绿水仙城、大美武宣”的城市名片,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把公园绿地广场纳入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全县绿地与广场用地306.7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2%,人均绿地11.22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91.3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平方米。 该县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按照“一核两轴三片区”的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创建,构建以武宣镇、三里镇、桐岭镇与二塘镇工业园为“一个核心”,以南北城镇发展轴、东西城镇发展轴为“两条带动轴”,以北部、东部、西南三片区为“三大发展片区”的城镇体系新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多种模式营造“大美水景” 笔者沿着湖河岸线行走,河畔绿树成荫,五马拦江江山辉映、气势磅礴,尤其是独具匠心的武宣古城建筑、层次分明的仙湖雨虹公园和阳明公园景观让人眼前一亮,并采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机结合的方式,形成“翡翠润仙城”的空间布局。再看马鞍山公园、高立山公园、瑞中新城公园,既保护了现有的优美山色,又整合了“山、水、树、城”整体资源,建成集健身、游玩、集会、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节点公园,不断激发周边地块活力、促进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独特景观,彰显了“魅力武宣”新形象。 “2022年底已建成并投入使用5个公园和广场。”武宣县住建局副局长覃华庆介绍,该县按照“整体协调、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对多样化空间的需求,顺应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水土特征,注重可持续发展,使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聚焦“魅力古城”,推动武仙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保护性修缮了武宣历史文化街区,形成新老古城双融共进、连片发展。 今年,该县计划建设9个公园,目前在建的仙湖雨洪公园已基本建成,蓄水后即可投入使用;书房山公园、七星湖公园已初步开工建设,建成后将突破城北、城西片区、城东片区没有公园的局面,从整体上极大提升武宣县城的城市品质。 赛事引领“擦亮”水城品牌 “桨板水上漂、皮划艇穿行五马拦江, 怎能让人不兴奋。” 每到周末,黔江岸边就聚集或挥桨奋楫“乘风破浪”、或挥鞭垂钓的爱好者,构成了悠然的城市风景。 近年来,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黔江水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相继成功举办了广西“民族体育炫”龙舟邀请赛、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等赛事,武宣的山水美景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盛赞不已。 “距离比赛的时间越来越近,我们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很兴奋。”武宣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覃金慧介绍,今年该县将举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赛艇、皮划艇(静水)比赛,按照世界一流赛事标准建设七星湖体育综合体项目,是可满足国际级、国家级赛艇、皮划艇、龙舟等训练和比赛的标准场地。目前,项目水下工程部分已完工,水上部分主体工程现完成约70%。 同时,武宣县将以此为契机,致力将七星湖体育综合体打造成集赛事举办、休闲体育、运动游乐、文化旅游、医疗康养、政商会议、培训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上运动训练比赛基地和文体旅游目的地,奋力打造“七星湖”特色水上运动赛事品牌、广西第一个国家级水上训练基地、国家级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