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山国家矿山公园,昔日矿山披绿装。 (廖 松 摄)
绿,是希望的颜色,也是城市发展最亮眼的底色。党的十九大以来,合山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到“绿色工业”的华丽转身,城乡旧貌换新颜、满城绿意生态美……绿色,正成为合山市的新名片,“富强美”的工业旅游园林城市建设蓄势勃发。 探索转型新路径 绿色发展势头足 绿,是大地的色彩,也是转型发展的动力。 金秋十月,合山大地四处涌动着丰收的浪潮。在岭南镇柳花岭上的一处灰场,一面面光伏组件整齐排列,宛如一片“蓝色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电能。这是合山发电公司的柳花岭光伏项目。 “我们的灰场光伏电站并网后,可实现年均发电量约1.3亿千瓦时,节约标煤约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75万吨。”合山发电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海波介绍。 绿色能源发展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勾勒出合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图景。 从前,合山因煤电立市,被称“光热之城”,2009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积极谋求转型发展新路径。能源方面,合山市在“强电稳煤”基础上,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努力打造“火—风—光”一体化的桂中新能源基地,推动电力产业多元化发展,能源供给结构加速转型。今年1-3月,合山市柳花岭光伏电站、洛山风电场项目建成投产;截至9月底,累计发电9337.8万千瓦时,创造产值3864.6万元。 一枝独放不是春。党的十九大以来,合山市深入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在改造提升煤电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碳酸钙、木材加工、生物医药、智能小家电等新兴产业,构建以稳煤强电、碳酸钙产业链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从“黑色”向“绿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绘就生态新画卷 工业旅游成效显 绿,是生命的涌动,也是破茧成蝶后的华丽盛装。 合山市始终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以来,合山市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旅游产业,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富强美”的工业旅游园林城市。 “我们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融入工矿元素,建设了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同时,强化遗产保护,厚植人文底蕴,以矿山设备遗迹展示馆、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井下体验馆等文博项目为抓手,开发研学课程和研学线路。”合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农大治表示,合山市从厚重的工矿历史文化中寻找“合山记忆”,打造工业研学旅行产业,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山坡上花草繁茂、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假山喷泉点缀其间……广西合山虎鹰建材有限公司是合山市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工业旅游胜地成功转型的一个成果体现。2020年12月,合山虎鹰工业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依托公司的水泥生产区、办公区,围绕水泥生产流程,开发了水泥工业科普、生态环保教育、水泥手工产品制作等研学内容,为游客提供现代化生态工厂的研学体验。 2021年,合山煤矿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合山国家矿山公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第三批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第一批来宾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名单,去年共接待25批2万余名学生。工业研学旅行新业态初具规模,“绿色合山”转型渐入佳境。 回应民生新期盼 人民群众生活美 绿,是绘就民生福祉的画笔,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底色。 行驶在新柳南高速公路上,穿越红水河特大桥,就能看到合山城区:青山绿水间,马路笔直整洁、楼房鳞次栉比、花木繁茂绿意浓…… 党的十九大以来,合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先后获评自治区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市等。同时,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老旧小区改造、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建设和合山市第二实验小学建设等一批重点城市项目,城市功能逐渐完善、环境不断改善,教育医疗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21年,合山市环境整治指标均有所突破,建成绿地率36.32%,绿化覆盖率41.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4平方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民生答卷。 2021年以来,合山市围绕做足特色产业文章,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山澳洲坚果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不断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宜居乡村遍地开花、美丽经济生根发芽,绿色正绘写着新时代乡村发展新画卷。 今年恰逢合山建市40周年。四十个寒暑春秋,四十载砥砺奋进。合山市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日益优良;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在合山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将越唱越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