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来宾书城看书。

市民在城区某超市读书区阅读。
电子化信息时代,手机、互联网成为不少人获取信息的媒介。过度依赖手机却让人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境地,无法长时间专注地看一本书。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打造公共阅读空间,激发市民的阅读兴趣,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市图书馆、来宾书城等地,了解我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 4月20日,记者走进来宾书城,温馨的氛围感扑面而来,书城内书架林立,桌椅、坐垫、沙发等设施一应俱全,读者随意阅读书籍。径直走上书城三楼,便可看到“红湾”第8号主题阅读体验区。该体验区是全区首批“红湾”建设试点之一,也是来宾首个自治区级试点体验区。体验区设有图书陈列区、阅读交流区、休闲互动区、有声阅读体验区和桂中文化图书陈列区,陈列展品涵盖党政读物、经典文学、综合类书籍3000余册。 “后面贴有标签的就是可以外借的‘红湾’书籍,读者最长可以借阅15天。”该书城工作人员介绍,可借阅书籍共312个品种501册,读者除了通过手机扫描“红湾”小程序借阅书籍,聆听有声图书,还可通过朗读亭录制并分享朗读作品。 “我是一名预备党员,这个阅读区给我提供很大便利,多阅读红色书籍有助于加强党性修养。”市民蓝女士说,她所在的工作单位即将在这里开展党日主题活动,当晚她提前来借阅红色书籍,准备在活动上分享阅读感受。 4月21日,记者走进市图书馆一楼市民阅读交流大厅看到,书架的设置突破陈旧风格,上下楼梯、墙面均变成书架的一部分,读者除了端坐在书桌前看书,还“解锁”多种阅读姿势,沙发、楼梯甚至地板都成了阅读场地。不仅如此,大厅还开放小剧场,承载举办各类面向市民的阅读实践活动。据统计,该馆最高进馆量可达2000人次以上,较大厅开设前翻了近两番。 “固定的公共阅读场空间有限,我倡导‘走出去’,以陪读和导读的形式,扩大公共阅读空间。”市图书馆志愿者唐莲凤介绍,该馆于2015年起组织志愿者下乡进村,主动上门为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提供阅读服务,让他们通过书本汲取知识,同时给予他们陪伴。 除了较为正式的公共阅读场所,记者还发现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车站、商超等场所也设置有阅读角或小型书屋,供市民闲暇之余“充电”。 “在打造小型阅读角时,我们考虑了很多因素,诸如环境特点、人群成分、人流量等,位于来宾北站的高铁读书驿站就是我们的流通服务点之一。”市图书馆党组书记、馆长何建富介绍。近年来,市图书馆想方设法创新服务,以此吸引更多读者,如开通线上听书、开设24小时书店、开通自助借还书等。 小型阅读角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介绍,市图书馆会根据各类场所的特点放置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在政府部门单位放置与公务员有关或法律一类的书籍,又如在社区读书角放置老人喜欢的期刊和报纸,少年儿童喜欢的小说和绘本,务工人员青睐的智能工具书。目前,市图书馆已在全市开设40多个流通阅读服务点,公共阅读空间也从单纯的读书场所变成一个依托各组织机构存在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全民阅读面不断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