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同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这既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作用,也因为多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导致社会思想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向。首先,文化发展必须立足人民的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就需要我们扎根人民,了解人民所需,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努力创作人民满意的文化产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文化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过程的主体作用。一是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生产中的主体作用。人民是文化的源泉,我们要用好脚力、眼力,深入基层、民间开展调研,广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乡土文化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饮食、传统习俗、民间文化创作资源,收集加工那些散落于人民群众当中的文化珍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形成项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光芒。二是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得到发展和传承,各类社团和公共场所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媒介。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公园、群众文化馆、图书馆、文化驿站、农村娱乐场所、村贤讲堂等加大投入和建设,对地方剧团、文化社团、文艺队等进行培训和指导,充分运用好传统节日、文艺表演、艺术展演等相关活动,由被动变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充分而自觉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事业中。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