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乡香芋产业园示范基地项目是武宣县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项目之一。人大代表覃汉初表示:“现在,产业示范园基地已种植200多亩香芋,每亩产值可达6000~7000元,最大个头重达5斤,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和申报绿色产品认证,把香芋产业做强做大。” 据悉,2022年,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在乡镇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乡镇人大例会期间,683名人大代表首次通过无记名差额投票表决方式,从108个候选项目中,选出该县2022年度68个民生实事项目。 抓好民生实事
翻开2022年武宣县的“民生实事账单”,更多的是一件件体现民心、普惠民生的“关键小事”,每一项民生工程的暖心变化都见证着人民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如今,票决出的68件民生实事已落地见效,全县人民共享福祉。 投资1418万元建成麻爪大果、黄金笋、莲藕等产业基地(园)共8个,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投入589万元用于硬化村屯道路15条,现已全部投入使用,解决了3.2万人的出行难问题;实施10个供水保障工程和水利渠道项目,解决了饮水安全、农业灌溉难等实际问题;新建2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完成桂中第一支部旧址和武宣镇大禄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升级改造,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广西省工委通挽会议旧址纪念馆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已建成,有效推动红色资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该县人大常委会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助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把一桩桩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紧扣主题履职
武宣镇大禄村的卓毅祥是一名人大代表,他了解到越来越多人喜欢到乡村游玩,可是停车、旅游标识、道路建设等配套设施还跟不上。他经过多方调研后,提出了提升大禄村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的建议。2022年5月27日,在武宣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93位到会代表通过“一人一票”的无记名投票方式,票决出当年该镇的3件民生实事项目,大禄村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项目就被列入其中。 该县人大常委会指导乡镇在实施票决制中,将民生实事的征集、初定、审议、票决、监督、评估等环节引入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轨道上来,拓展了社会主体的参与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各乡镇人大依托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通过接待选民、走访群众、问卷调查、微信群等多种途径,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切实将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民生实事项目纳入遴选范围,经过反复论证,形成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候选民生实事。 注重监督实效
“道路的质保期是多久?”“这里存在安全隐患,能否消除?”“门窗质量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分别是多少?”这些,都是代表们在实地视察、专题调研、听取汇报监督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民生实事项目确定后,能否办好办实,监督是关键。对此,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组建项目监督组,制定监督“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与要求,采取视察、调研、督查等方式进行,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深入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各项民生实事项目按节点推进、按计划完成,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三里镇人大在监督三里镇肉鸭养殖基地立体多层养鸭棚及配套设施项目中,组织15名代表参与视察、现场核验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现场提出2条指导性整改建议和意见,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达到群众满意。现该项目已完工,每年按照投入6%收益比例进行分红,可为灵湖等7个村实现24.5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此外,为把民生实事项目使用好、管护好,破解公共设施后续维护这一社会普遍存在的难题,最大限度发挥票决制工作机制作用,该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民生实事项目后续监督评议、管护机制,探索将票决制与“积分制”“履职之星”、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共建共管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