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庭院,水产、家禽、瓜果、蔬菜,兼而有之。鱼池增氧用太阳能发电驱动,粪污和尾水排入沼气池,沼气直供煮饭、照明……“小庭院”变身增收“经济园”,如此绿色生态循环的一幕,汇集于一户人家庭院的“方寸之地”。 近日,笔者走进武宣县东乡镇长塘村陈文庆家中,穿过大厅来到后院,几个大圆桶映入眼帘。陈文庆介绍,这些大圆桶叫陆基圆池,直径5米至8米,高1.45米,“我的第一批鱼是2021年11月开始养的,当时抱着试养的心态,没想到鱼儿生长很好,2022年5月就全部售光。” 陈文庆说,庭院面积217平方米,2021年8月建成5个鱼池,养殖有黄蜂鱼、鲈鱼、罗非鱼、鲤鱼等。考虑到节水成本和环境保护,他从村背山上拉管引泉水入池,同时采用光伏发电供氧、驱动循环供水系统,保障了养鱼的水质。 随后,笔者跟随陈文庆上到楼顶,但见屋顶安装了一排排光伏发电设备。“楼顶光伏总共安装了280平方米,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并网方案,每月除去养鱼和家庭用电,还有800元左右的收入。”陈文庆说。 陈文庆家的庭院“经济园”,是武宣县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该县根据国家“要把握高质量庭院经济的发展重点”的要求,鼓励从特色种植养殖等入手,引导群众把房前屋后“方寸之地”变成增收“经济园”,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在农家庭院发展陆基圆池高密度泉水养殖,不仅效益好、见效快,而且生态环保、操作性强,节约土地、水源和成本。”武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覃净介绍。 据了解,2021年,长塘村成立了龙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投产圆池17个。2022年10月,合作社参加“2022年广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创新大赛”获得优秀模式创新奖,还被国家企业信用认证管理平台评为“中国优质产品质量信用AAA级示范社”。如今,该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出台方案,推广长塘村陆基圆池养殖模式,探索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奖补鼓励、消费帮扶等措施,扶持多种类型、适度规模的庭院产业发展,拓宽乡村振兴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