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晶乡不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利用农家书屋、乡村舞台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开展文艺培训班、非遗制作学习活动,让文化惠民利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用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农家书屋富“脑袋” 文化下沉拓展内涵 这些年,水晶乡甫上村村民除了下地干活之余有了新去处。甫上村书屋不时举行的农技交流会、助农专家讲座,让群众受益匪浅。 “现在,走进农家书屋读书、听课、学技能,已经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水晶村农家书屋负责人陆秋凤一边整理书籍一边说道,将党建活动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相融合是该书屋的一个特色,“我们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策划了党员教育培训、科技讲座交流、亲子教育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农家书屋成为集文化宣传、读书培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自2019年启动农家书屋工程以来,水晶乡大力支持农家书屋与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建共享。目前,全乡共有农家书屋8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推动了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随着农家书屋从单一阅读平台向综合文化服务平台转变,农家书屋日益成为“文化粮仓”,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戏曲进村富“生活” 文艺创作繁花似锦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让我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和精彩了。”每年的11月中旬,在水晶广场举行的戏曲下乡巡演晚会让街巷变得热闹非凡。 水晶乡文艺文化骨干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传帮带”,提炼本土文化特色,编排以政策宣讲、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戏曲、广场舞、小品等节目20余个,创作出一批反映群众思想实际、带动群众转变观念、激励群众奋发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1万人次参与,受邀交流演出10次,形成了村村有“特色戏”、社社有“自创剧”的亮丽风景,最大限度激发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新风尚。 近年来,水晶乡依托文艺协会通过“戏曲进村 助力乡村振兴”项目送演出下乡、送培训下乡、塑造乡村文化品牌等形式,把文化文艺文明送到全乡8个行政村的63个自然屯,受众达4万人次。 非遗传承富“精神” 文化引领增强自信 “纸朴脸谱彩狮头制作的原材料有黏土、纱纸,浆糊、竹子等。通过用粘土固定造型,再贴上纸、晾干后就可以脱模着色贴饰。”非遗传承人韦振刚对着来学习的学生认真地说道。 近年来,水晶乡深入发掘传统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彩狮头”制作技艺、舞草龙、白切鸭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大放异彩。 非遗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该乡组织传承人坚持开展传承活动,结合“非遗过大年”、文化惠民演出等大型活动和春节、元宵节、“壮族三月三”等时间节点,宣传和展示等各类非遗传承项目100场次。让“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开设“舞草龙”课间操、彩狮头技艺制作等特色课程,参与学生达2000多人次,大力提升青少年传承非遗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