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国家卫健委就《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指导意见》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在单位内部兴办托育机构。(8月17日新华社)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都有过上托儿所的经历。那时候新生儿出生率较高,女工、农妇及职业妇女无法兼顾工作和小孩,唯一的办法是多设工厂托儿所、农村托儿所和一般的托儿所。当时几乎每个单位和生产队都有托儿所,哪怕单位只有一个婴幼儿,也有专人照料。据《人民日报》报道,到1980年,全国共有各类托儿所、幼儿园98.8万多个。工人上班或农民上工时,只需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由专人看管和照顾,下班再接回家。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出生率逐年下降。再加上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工业企业越来越多,进一步追求生产效益,托儿所模式逐渐被打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等政策推行,企业附属托儿所纷纷关闭,原有的农村、街道托儿所大多也不复存在。 如今,随着国家“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新生婴儿有所增加,孩子由谁来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曾享受福利性托儿服务长大的一代人,如今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幼托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托管孩子成为职场父母的一大难题。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有三年时间,期间如何填补育儿空白确实是个大问题。如何提高群众生育“二孩”的积极性、如何把老年人解放出来、如何让职场父母安心工作……尽快恢复托儿所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明确新建大中小型幼儿园应配建与之相应的一定规模的托儿所,并明确配建的规模,对托儿所使用场地、设备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当然,光建托儿所还不够,必须建立一套托儿所规范管理制度,给予符合标准的托儿所一定补贴。另外,要通过专业培训,培养婴幼儿照护服务师资、健康指导员等,助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落实,真正解决新生婴儿谁来带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