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干戈眼,舟穿乱石间。 不因深避地,何得饱看山。 江溃重围急,天横一线悭。 人言三峡险,此路足追攀。 ——宋·曾几《大藤峡》 大藤峡,入口位于武宣县黔江勒马大神滩,出口位于桂平市弩滩,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峡谷,是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河道峡谷,素有“珠江小三峡”之称。 美丽的黔江河,迂回曲折,从遥远的古代走来,滋润沃土,哺育两岸百姓,孕育了桂中地区的历史文明。自秦汉起,岀于城市安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考量,武宣古城址经历了勒马村、三里旧县至今址的三次迁移。从那时起,这座城市的文化便与中华文明相互交融,成为华夏文明的一条涓涓支流。 
大藤峡主坝工程全貌。(覃志兵 摄)
1.旧城故址 盛世岭南 “江山留胜迹,往来成古今。”大藤峡是百里黔江峡谷最后一处关隘,河水在这里积蓄力量,奔向大海。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遣兵与江淮以南的水卒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仅用三个月便攻占南越全境。之后,汉武帝在南越国领地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之后,在岭南创建的第一批城邑。2017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大藤峡水库淹没区武宣县“勒马古城址”进行勘探及发掘,现场出土的大量文物,尤其是“中溜丞印”铜印章,表明该遗址应是武宣县最早的前身——秦汉时期中留(中溜)县故城址,是广西保存较好的秦汉城址。2019年,勒马秦汉城址考古发现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 多少年来,“引水治江”曾是土著寄予西江的厚望。清朝末年,桂平人周溯贤撰写了一篇题为《弩滩马流滩开渠议》的文章,提议在大藤峡出口的弩滩开出石渠,筑石闸储水,以旁通各乡。20世纪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建设大藤峡工程一事,但这些构想只是停留在纸上。1958年夏,毛主席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而后被刻在岸边的高山摩崖。2011年3月4日,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2014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藤峡工程被纳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承载着几代人的世纪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珠江流域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即广西桂平市南木镇弩滩村),距桂平黔江大桥约6.6公里。2015年9月19日,各方在大藤峡坝址举行了开工典礼,宣告主体工程船闸及副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师们站在奔腾的黔江之滨,测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 
高47.25米的船闸被誉为“天下第一门”。
2.震撼截流 蓝图绘就
2019年10月21日零时,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进入截流断航封航期。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处的黔江河段,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河道流量大,河床深切,截流处最大水深约26米。截流主要是修戗堤,往江中大面积平抛砂石料,压住江底松软的泥沙,垫高河床,使深水变浅。数十辆大型工程车从下游两公里处的铜鼓滩,把一车车砂石料源源不断运送到堤头,轮番交替倾泻入江,随着石渣材料不断倾入,江河中便形成戗堤,渐渐向江河中部延伸。 进占,即戗堤向龙口推进。戗堤上,推土机机声隆隆,排成长龙的自卸车有序跟进,将石渣、大块石头及钢筋笼向激流中倾倒,鱼贯而下,抛投掀起的浪花仿佛一把把水晶折扇。几乎同时,反铲式挖掘机、推土机轮番对江水进行阻击。机械的轰鸣声震撼大江两岸,人与人交流只能靠手势和旗语意会。工程建设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工人连夜奋战,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江中,大藤峡工程顺利实现大江截流,这是产业工人与惊涛骇浪共舞的史诗。 2020年3月10日9时,随着泄水闸门缓缓落下,在建的大藤峡水利枢纽正式下闸蓄水,水位上涨如同时针走动,几乎察觉不到变化,但每过一天,就会发现江水上涨20多厘米。大藤峡一级蓄水高程为52米,变化最明显的是江水。以前,汛期的江水湍急浑浊。蓄水后,江水变得平静,更加透澈碧绿。大藤峡水利枢纽下闸蓄水,意味着航运和机组发电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沿岸52米海拔以下的村庄、农田都将永沉江底。 宽阔的江面烟波浩渺,充满诗情画意。高大的船闸横跨江岸,枢纽大坝高耸矗立,宏伟的蓝图变成了现实,成为西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入囗处的标志建筑。 3.美丽黔江 幸福起航 站在黔江岸边,仍可看到砂场留下的输送设备和沙堆残迹。2018年以前,黔江上的货船多是运输河砂、石渣等物料。挖砂船实力强劲,在水深百米的河底,采砂如同探囊取物。河砂是建筑业不可或缺的材料,但采砂会严重破坏河流生态环境。2020年后,国家禁采河砂,采砂船退出历史舞台。而今,货船运的多是石渣、集装箱、玉米和黄豆,人称“黄、白水运”。石渣除在广东就地消纳外,也会被沿海北上的福建、上海工人作为化工原料,因此,黔江每日依旧是繁忙的景象。 如今,所有经过大坝的船只都要通过船闸,船闸长280米、宽34米,每次可通过8-10艘3000~5000吨的货轮。下闸门高47.25米、宽20.2米,比三峡大坝双线五级船闸最高闸门高出10.5米,造价超1亿元,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为当今世界最大闸门,堪称“天下第一门”。上航的船舶到达船闸时,上闸门关闭,下闸门开启,货船驶入闸室后,下闸门关闭,设在闸室底部的输水阀打开,河水进入闸室,水涨船高,待闸室的水与上游水位持平,上闸门打开,船只驶出船闸。下航船只过闸相反。 船行其间,水进水出,或升或降,闸内水位调节全靠输水系统完成,人在船上几无知觉。船只通过船闸大约需要一个小时,船队顺利驶过船闸航道后,上至柳州,下则出海。蓄水后的黔江,航道拓宽,提升了通航能力和安全系数。 大藤峡工程分左右岸两期建设,左岸一期工程于2020年3月10日下闸蓄水,如今已全面发挥综合效益。右岸工程二期建设正加快推进,主要包括挡水坝段、安装间、厂房坝段、泄水闸坝段主体工程和鱼道等附属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运输车等近百台大型机械“各司其职”。烈日之下,拦河坝上举重机忙于起吊,工人正紧张作业,但见焊光闪烁、机声隆隆,坝下勾机挖掘,车辆上下穿梭,技术人员正在进行首台机组定子下线、拼装焊接及定子叠片等工作,场面如火如荼。右岸工程自2019年5月开工以来,各项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工程建设“四大攻坚战”目标已逐步实现,目前正在冲刺围堰拆除和右岸机组发电的节点目标。大藤峡水利枢纽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肩负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重任,对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7米深的船闸壁立如削,5600吨级的货轮等待过闸。(廖燕东 摄) 4.一江碧水 安澜和谐 实现新一轮52米蓄水目标以来,大藤峡大坝上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尽显“高峡平湖”之美。大坝两岸,种植着亚热带阔叶混交林,从上到下为高大的常绿或落叶乔木,中间层为灌木,地表层为蕨类、扁竹根等,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生态屏障,再现草丰水美、鸟鸣鱼跃的动人景象。绘就大藤峡水利蓝图,是中国人民勇气和智慧的体现,更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晶。待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将彻底改变西江面貌,黔江今后再无枯水期和涨水期,只有蓄水期和泄洪期之说,水生态和水资源也会得到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曾经的“百里黔江,险在大藤峡”将变成“美在大藤峡”,昔日桀骜不驯的黔江现也成为休闲游览的景区。 “苍山不墨千秋画,黔江无弦万古琴。”站在巍巍的大坝平台上,坝上高峡平湖,坝下巨浪奔涌。放眼望去,山色、水气、江畔、渔港,江南闲情逸趣和日落飞雁舒展在眼前,让人沉醉于明媚绚烂的景色。 宽阔的黔江水路如同历史脉络,连接武宣的过往。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贯穿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壮阔进程,留给国家的是力量,留给后人的是福址,留给西江的是安澜,留给自然的是和谐,留给历史的是绝美的诗篇!
|